2021年水文走讀活動——頭前溪流域 03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頭前溪是新竹縣市的母親河,曾以豐沛的水量奠定農工基礎,帶來蓬勃的工商發展,然而,種種原因造成水量與水質皆大不如前。

主婦聯盟攜手台灣乾淨水聯盟辦理一系列的「流域走讀」活動,邀請民眾認識頭前溪流域中的各支流與埤圳,以水質檢測了解頭前溪流域正面臨到的環境問題。


芎林水圳因氣候變遷而產生的問題

在過去,頭前溪流量豐沛,水圳設施隨之興起,使水田稻作耕耘普及化,造就芎林地區的農業發展。對於農民來說,「水利開發」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只要水源穩定,圳路暢通,排水順暢,就能保障農民穩定經營農業。

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降雨型態越趨極端,逐漸走向「旱澇交替」的窘境。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資料,推估在最不積極減碳情境(RCP 8.5)下,80年後全臺缺水風險將大幅增加。

面對逐漸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已有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嘉義、臺南等地區陸續停灌。以芎林地區為例,來不及成熟的稻米只能任其枯萎,或賤價賣給飼料廠。而頭前溪流域的農田圳路,因停止取水完全乾涸,其中的生物紛紛死亡。

正視芎林水圳正在發生的問題

為了正視芎林水圳正在發生的問題,我們在2021年4月18日透過流域走讀,實際走訪芎林水圳,親眼見證水資源稀缺對農業的影響。擔任講師的詹武龍老師邀請我們到田埂中參觀,桑葚結實累累,滋味酸甜。我們不分長幼都體會到桑葚最原始的美味。但詹武龍老師告訴我們:「受到旱災的影響,現在能耕作的作物選擇不多。」

旱災不只影響當季作物之產量,對土壤品質的影響會牽涉到未來產季之產量。灌溉設施的維護在農業與氣候變遷的角力中顯得特別重要。了解芎林水圳因氣候變遷而產生的問題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

我們跟隨詹武龍老師的腳步,步入芎林水圳的圳道中。途中有學童提問:「這就是水圳嗎?沒有水怎麼可以叫做水圳」聽到以後,詹武龍老師訕然而笑:「這裡原本是有水的。」

由於芎林地區的集水區小,單靠犁頭山溪水圳仍不敷使用,遂引頭前溪填補水源缺口,興築舊港溪圳。但沒想到,旱災嚴重,就連舊港溪圳都已乾涸。因此我們才能直接走在圳道上。

此話一出,議論聲音此起彼落。眼前的學童正互相追逐打鬧,但這是枯水期限定的「遊戲場」。「遊戲場」並不是水圳的功能,水圳除了運用在農業灌溉,也運用在民生生活。換句話說,水圳沿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與社區活動已經和水圳形成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水圳枯涸所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

理解水圳的重要性以後,我們持續往上游走,來到舊東引水道。在這裡,詹武龍老師精心設計攀岩活動,讓我們一行人嘗試以攀岩的方式進入、離開圳道。透過攀岩活動,更能體會水圳的寬度與深度。不禁讓人試想豐水期的時候,水就能順暢的注入田埂中,孕育豐富的生命,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一路上,我們原要進行水質檢測,但實在因為水圳枯涸而無法順利採水,只好繼續往上游走,終於看到水量較為豐沛的地方。詹武龍老師一躍而下,親自替我們採水。依照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林字第 0920031524 號公告,灌溉用水水質標準在導電度項目訂定750µmho/cm為其限值。本次量測發現,導電度是324µmho/cm,屬於正常數值 ,不影響農業灌溉。但水量仍是堪憂。

「水圳空間」對農業社會的意義來說並不僅只為「水利運用」而已,它已經是社區文化的一部份,也是社區生活的一部份。我們也許曾在新聞中知道停灌的消息,但要不是親自走一遭,壓根無法想像其險峻。

水資源保育的一道曙光

為了守候新竹水情,大新竹地區的有志之士組織河川巡守隊,投入水資源保育的工作,致力於頭前溪流域恢復乾淨。各隊伍使用簡易水質監測包檢測河川水質,檢測項目包括酸鹼度、水溫、濁度及溶氧量,並將成果集結成冊。

水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期待透過流域走讀、河川巡守等活動,能有效提升一般民眾對於水資源保育的環保意識。

延伸閱讀

農業每年耗水量高達一百二十億噸,占用水比例的七成,遇旱休耕看似合理。然而,攤開農業與工業的用水紀錄來比較,事實上仰賴水庫供水的田地並不多,工業與農業取用水庫的用量,更是不相上下。但每當遇旱時,大片的農地雜草叢生,工廠卻總能夠照常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水權的優先順序分別為:民用、農業、工業。但政府在缺水時,總選擇減供農業用水,甚至調撥農業用水予工業使用。而工業用水雖然在第二階段限水中受到影響,影響幅度卻甚小,僅減供百分之五。由於政府常以產業的生產層面為主要考量,優先供給工業用水,卻忽略了「三生」中,還包含有生活及生態。例如灌溉農田,除了能生產糧食之外,還有助於滯洪、挹注地下水等難以量化的生態效益。

摘自喀報〈工業與農搶水 強制休耕〉


本活動由「財團法人臺北市崇時教育基金會」補助,主婦聯盟企畫執行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