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點食尚】課程活動報導:吃「塑」生活、食之無味活動報導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塑料生活,你知多少?」

塑膠,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時下產物。「用塑」似乎可以理解,那何謂「吃塑」呢?

家一點食尚的第二堂系列課程「吃『塑』生活,食之無味」,帶大家認識塑膠與飲食的關聯,以及為何有減塑的必要性。

在進入課程前,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實習生千喜透過幾個提問,從大家最熟悉的外送開始討論。近兩年來餐飲外送十分盛行,尤其疫情關係為了安全很多人會選擇訂外送,但一份餐點可能就會使用到許多不同類別的一次性塑膠餐具,當外送訂單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意謂著消耗更多的塑膠產品,而這正是政府實施限塑政策後塑膠卻不減反增的原因之一。

除了餐飲外送外,另一個大量消耗塑膠的來源是網路購物,在網路購物中,常見的問題是過度包裝,目前環保署有「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法規,但網購常見的許多產品都不在此規範內,另外網購平台也時常推出搭配節慶的促銷活動,這些都是產生更多包裝垃圾的原因。

從這些大家熟悉的消費模式、使用方式來看,塑膠依然是我們生活中最常使用、容易取得的消耗用品,而我們也已養成拋棄式的使用習慣,但這些一次性用品並沒有隨著我們丟棄而消失,因此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一起思考這些塑膠所帶來的影響。

「食之無味的塑膠微粒」

這次的課程邀請到臺師大減塑促進中心的實習生玉珊和宜芳來和我們分享塑膠相關的知識內容,在課程一開始,以《小魚的「塑」命》繪本和「釣起你的海洋生物」遊戲來帶大家看究竟什麼是「塑膠微粒」。這個小遊戲讓大家從自己餐桌上的海鮮,來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塑膠,究竟是如何回到自己的身體中。

 

(圖說:「釣起你的海洋生物」範例圖。來源:臺師大減塑促進中心)

當塑膠被丟棄後,沒有進入到再生循環系統,就會在環境中不斷的碎裂、變小,最後形成小於5毫米的碎片,就是所謂的「塑膠微粒」,接著再經由食物鏈,以無色無味的樣貌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已有研究指出,不論是在食物、飲水、空氣中都有塑膠微粒的存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究竟能做什麼來漸緩此情況繼續惡化?

在下半堂課中,宜芳向我們解說「塑膠分類」的知識,向大家說明如何判斷塑膠的回收價值,並根據不同的材質做好回收分類。當我們使用的塑膠能夠進到回收系統,被妥善處理,即可減少其進入海洋,造成環境破壞的可能。除此之外,玉珊也跟我們分享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的方式,我們可以到「無包裝商店」進行商品選購,不但可以減少商品包裝的消耗,秉持著「需要多少,買多少」的理念,也能避免商品的浪費。

「一起來掙脫『塑』縛」

在整堂課程的最後,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實習生亭芸來帶大家思考究竟要如何「掙脫塑縛」。塑膠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若要立刻停止使用似乎有些困難,因此我們可以先從「減少使用」、「重複使用」開始做起,亭芸以「外送」、「網購」、「夜市」三個常用到一次性用品的面向來與大家分享。

在外送方面,我們可以到「循環餐盒平台」訂購餐點,會使用環保餐盒做盛裝,在用完餐清洗後,直接在下次訂餐時還給外送員即可,或是到附近配合的餐廳做歸還。在網購方面,也有「循環包裝平台」可以使用,商品包裝都採用環保材質,並重複使用,同樣的在拿到商品後,將包裝拿至附近配合的店家歸還即可。最後跟大家分享的是會大量使用一次性產品的夜市,若想逛夜市,又想實踐環保理念,可以到環保署所評選的「環保夜市」去享用美食,像是寧夏夜市目前內用已全面使用環保筷及餐盤,而現在也有些夜市會加強垃圾分類、一次用品減量,甚至是設置餐具清洗區,優先挑選環保夜市,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人類身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我們所製造的垃圾,最終都會回到我們所吃的食物中,不知不覺侵蝕著我們的健康。減塑不只是為了環境努力,也能提升生活品質,讓我們活得更健康。

 

延伸閱讀:

【循環餐盒】

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8&mid=434

【環保夜市】

https://e-info.org.tw/node/22538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