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毒物學淺談農產品農藥殘留對人體之風險|【專業植人】 座談會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主婦聯盟長期關注農業環境安全,2021年與農委會防檢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四所大學植物教學醫院合作,規畫辦理【專業植人】推動植物醫師制度與溝通座談會,希望能在推動植醫立法上有所助益。一共辦理4場座談會,分別與臺灣大學、嘉義大學、中興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共同辦理。每場座談會均有安排專題演講,讓民眾了解植物醫師的制度,及認識現有農藥管理法規及政策,共同思索友善農耕、安全用藥、農藥減量等議題,期待藉由公私協力、政策及法令的推行,提升專業田間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技術、提高農產質與量、保障農民健康、維護環境永續發展。


屏東場次邀請台灣大學醫學院 姜至剛教授跟與會者分享「農產品農藥殘留對人體之風險」他首先從有關農藥殘留的新聞談起,再切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當中指出為了餵飽不斷增加的人口且免於更多的飢荒、保護農業生產安全,應當是合理永續的使用農藥,來進入整場「合理用藥與風險管理」的核心觀念。

回到農委會化學農藥十年減半的政策,姜教授認為在確定農藥有使用必要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農藥的使用風險」,如此才能達到環安、農安和食安三安一體的願景。食品安全又有何獨特性呢?他提到毒理學之父的觀點,所有的物質都是毒物,但只要劑量正確,就不會有問題。例如水喝太多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會水中毒,因此食安中的危害物質,也要回到劑量的問題去討論,風險是由物質的毒性與暴露量去構成,而最大的殘留安全容許量又是參考”每日可接受攝取量、田間農藥實際殘留量、食物籃”,精密計算中後所取得的。

對於植物醫師制度,姜教授表示,植物和人一樣都會生病,因此對於植物醫生能協助農民安全地使用農藥、提供精準的診斷,以及能夠為有害生物提供客製化的防治建議,他是樂見其成的。農藥的影響涵蓋藥效對植病的藥害、環境安全以及人體健康,除了最基本的使用原則和安全措施應遵守外,同時應遵守規定的濃度和安全採收期,控制農藥總攝食量在ADI(人類即使每天攝取也安全的劑量)的80%以內(即實際飲食中會吃到的劑量)。

農藥有多種暴露的途徑,在進入人體的途徑中主要有經口部飲食、經皮膚吸收、經呼吸系統吸入三種,除了攝取殘留有農藥的食品外,其餘像是藥劑接觸皮膚、穿著汙染農藥的衣服,或是由呼吸道吸入氣體粉末或霧狀的農藥,皆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但這些方式卻是比較容易透過預防措施,如適當的儲存農藥、妥善處理農藥廢棄物、確實穿戴好防護衣物等方式來避免。

關於民眾最擔心的蔬果清洗問題,他建議聽眾在烹煮食用前,還是應該要確實做好蔬果清洗,切掉根部蒂頭或削皮,再以流水手動沖洗,都能確實洗掉殘留在表面的藥物。

另外,氟派瑞農藥新訂標準議題方面,是用RISK21 Matrix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去估算暴露限值,作為風險關注與否的判斷標準。計算數值後,即使氟派瑞被新增用在茶類的最大殘留容許量為6ppm,整體氟派瑞的估算攝取量仍在ADI範圍內,且低於八成,每日長期攝取,仍在安全範圍中。若用喝多少才會超標中毒來理解?相當於要喝將近8公升的茶才會有問題,這結果也回扣到食品安全的風險分析,姜教授說,風險分析包含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及風險溝通。先進行食品的風險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規劃可維護公眾健康之風險管理措施,接著把風險評估結果及管理決策過程呈現給民眾,將事後的危機處理提升至風險預防的層面,制定一套完整的食安系統,為的是降低風險的發生。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