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科技與食農系統】線上課程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藉由郭華仁老師的分享,提供高中教師對於基因改造與食農系統的知識背景,促進教師深化跨領域議題之發展,並聯合跨單位部門,蒐集教學資源,以協助高中職生物教師研發相關教學活動。

影片經由主辦單位:生物學科中心(國立新竹高中)及郭華仁老師同意公開播放

更多基改風險及資訊請參考:

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手冊(歡迎下載轉傳)-檔案就在文章最下方哦-

觀點種子網http://seed.agron.ntu.edu.tw/

 

 

基因編輯應視同基因改造法規管理

共同遊說團體: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觀點種子網郭華仁教授、校園午餐搞非基團隊)

 

目前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的基因改造黃豆、玉米、棉花及油菜等,主要是利用利用基因轉殖技術,使其具有抵抗除草劑或殺蟲等效果,從1996年開始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種植面積快速成長,但是近幾年的成長遲緩,面積佔全球耕地一成之後,其擴張好像已經到了極限。

隨著科技的進展,研發基改作物的公司採用稱為基因編輯的遺傳工程技術,可以很精準地挑選作物個體上的某個固定基因,直接加以處理以改變作物的特性。

基因編輯在農業用途上相對寬鬆

基因編輯用於醫療,在安全與倫理方面都會面臨許多嚴苛的評估與限制。相對的,在農業用途上相對寬鬆,認為該技術是農業的救星,有望解決全球飢餓問題。基改學者以及企業的大力鼓吹,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相當精準,有些只改變目標基因(如SDN1),並沒有表現外源基因,因此與傳統育種無異,難以區分,不應視為基因改造,上市前不需風險評估,上市後也無需標示。此外,由於沒有轉殖外源基因,基改公司認為就不會有外源蛋白質的問題,因此根本不會有健康風險,更不需要政府的把關。

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可作出品種區分

不過,近年來的科學研究指出,基因編輯不像學者企業所鼓吹的那麼精準,除了目標基因,其他未能預料的副作用也很多,這包括脫靶效應、干擾基因調控、意料中或意料外插入外源基因等,而這些副作用有無環境、健康風險,仍需經過評估才能確定。此外,新檢測方法也已經出爐,因此其產品仍舊可以與傳統育種出來的品種區分。

基於預警原則,食物含基因編輯原料應加以標示與管理

雖然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官方已將SDN1的基因編輯產品排除在基因改造的範疇外,歐盟基於預警原則,目前仍將基因編輯技術認定屬於基因改造,其產品要求風險評估,通過後的上市也需標示。根據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於基因編輯的定義,包括SDN1的基因編輯產品也都屬於基因改造。

目前我國也出現鼓吹農作物基因編輯的熱潮,三年內座談會、研討會等活動不下八場,都是要求SDN1的基因編輯產品不需審核,也不用標示。政府若通過這樣的主張,無疑地會讓我們將來吃到各種不知有無風險的新食物。

因此,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呼籲:依目前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中,對「基因改造」之定義並未包含基因編輯技術中新型態表現,應予以修正。未來食品中含基因編輯原料者,建議依照歐盟規範,應加以標示與管理。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