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2.0:基因編輯還是基因改造

您在這裡

基改2.0:基因編輯還是基因改造/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法兩位發展基因編輯技術的女性科學家。基因編輯技術在醫療上會有廣泛的應用無庸置疑,但是其後遺症仍需小心。美國的得獎者珍妮芙道娜在其《基因編輯大革命》一書中就特別提到:「這種力量掌控我們這個物種的將來,既令人著迷,也很嚇人。決定如何駕馭這種力量,可能是我們所面臨過的最大挑戰」。

 

基因編輯用於醫療,在安全與倫理方面都會面臨許多嚴苛的評估與限制。中國學者在2018年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出嬰兒,引起軒然大波,國內外學者紛紛譴責,之後中國官方還以非法行醫的罪名,判有期徒刑三年,並課罰金三百萬元人民幣。

 

相對的,在農業用途,至少在媒體上幾乎是一面倒,認為該技術是農業的救星,解決全球飢餓問題非基因編輯莫屬,對其風險則少有著墨。由於基改學者以及企業的大力鼓吹,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相當精準,有些只改變目標基因(如SDN1),並沒有表現外源基因,因此與傳統育種無異,難以區分,不應視為基因改造,上市前不需風險評估,上市後也無需標示。

 

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官方已將SDN1的基因編輯產品排除在基因改造的範疇外。然而歐盟基於預警原則,目前仍將基因編輯技術認定屬於基因改造,其產品要求風險評估,通過後的上市也需標示。根據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於基因編輯的定義,包括SDN1的基因編輯產品也都屬於基因改造。

 

近年來的科學研究指出,基因編輯不像學者企業所鼓吹的那麼精準,除了目標基因,其他未能預料的副作用也很多,這包括脫靶效應、意料外主靶效應、干擾基因調控、意料中或意料外插入外源基因等四大類,而這些副作用有無環境、健康風險,仍需經過評估才能確定。此外,新檢測方法也已經出爐,因此其產品仍舊可以與傳統育種出來的品種區分。

 

這些意外以「無角牛」較受注目。美國基改公司Recombinetics在2016年採用基因編輯技術,把荷蘭牛長出角的基因破壞關閉,因此培育出無角的荷蘭牛。他們說無角荷蘭牛沒有其他外來的基因,因為根據基因編輯的技術流程,原先轉殖進去的構築體會被拿掉,不復存在,因此呼籲政府不需要審核,就可直接上市。然而美國官方卻發現該無角牛居然帶有三個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這是蠻嚴重的預料外副作用,所謂精準技術的說法一下子破功。

 

最近我國也出現鼓吹農作物基因編輯的熱潮,三年來座談會、研討會等活動不下八場,都是要求SDN1的基因編輯產品不需審核,也不用標示。政府若通過這樣的主張,無疑地會讓我們將來吃到各種不知有無風險的新食物。

 

其實我國傳統育種的成就算是蠻好的,從2002到2019年,光是公家部門研發出的,具有品種權的品種就高達317種,亮眼的新品種也不少。整體而言,政府的經費與其花在基因編輯,不如鼓勵學者用同樣是基因技術,但沒有基因改造風險的「分子輔助選種」,來加速傳統育種的進程。

原文刊載於1010日《蘋果新聞網》「蘋評理」即時論壇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1010/GFWUNVSSUFETHGDQSRAJCH3DSU/

 

 

發佈單位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