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2013年度議題】外界申請環境教育課程

2013年,本會接受外界環境課程邀共計205場,人數達10,000人次以上。 以申請主題來看,綠繪本活動(59場)為最多,其次為本會今年主題綠食育(35場)及強調生活環保的綠行動生活(30場)與DIY(26場),參與人員多為學生、教師及社區民眾,顯示目前綠繪本、飲食安全及生活環保課程較受歡迎。

【2013年度議題】食物輻射資訊公開化及公民教育

經過本會鍥而不捨的努力,衛福部終於在官網公佈日本進口食品中遭受輻射污染的品項名稱。 2012年起,本會開始關注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污染問題,源於衛生署(現衛福部)打算放寬食品中輻射銫-134與銫-137的限量標準為600貝克/公斤。在本會結合其他民間團體及跨藍綠民意代表展開阻擋行動後,三個月後促使該署中止此項草案。同年10月,更在本會要求食品輻射資訊公開行動的壓力下,衛福單位開始於每週公佈的檢測 結果中加入「檢出件數、輻射檢出種類及數值」等項目。 經過2013年一整年的努力,透過立委偕同本會與相關主管單位的斡旋會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終於將兩年多來檢出近兩百件輻射污染食品品名公布在官網上,...閱讀全文

【董事長的話】環保+農業+教育的綠食育

在新年初始,面對去年的陰霾,仍然無法揮去。假油毒油事件,大廠涉入頗深,造成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控管,產生很大疑慮。沒有芝麻的麻油,沒有辣椒的辣椒油,這個世界成為化學配方的世界?如果再回溯,毒澱粉、塑化劑、起雲劑等等,無一不是跟常民生活的飲食息息相關。 我常在想,過去我們不熟悉的專有名詞,像「萊克多巴胺」「三聚氰胺」「順丁烯二酸」現在已經變成經常會掛在口中的話語,有些人唸不清楚,顛三倒四,但也知道這些是不好的東西。 終身學習,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得不的生活教育。關心環境,不能再是少數人的事,也不能是口號治國。官員講安心,民眾就會覺得安心?有心的民眾,開始透過民間團體,一起學習面對,找出解決的方案,...閱讀全文

核電剋星:人災與地震 (台日國會議員「地震與核安」研討會 後記)

地震國告別核電 第二回1月16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此次乃暨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訪台後,再邀請日本四位國會議員及國會事故調查委員田中三彥[註],來與台灣分享核電安全與地震的關係。 田中三彥開宗明義說:「毫無疑問,福島核災最根本的原因是地震。另一主因則是人災」。閱讀全文

【協力宣傳】民眾參與式教案設計工作坊@文山社大

時間:103年2月15日(周六)至16日(周日) 9:00-17:30 地點: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本部(臺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景美國中內)閱讀全文

【2013年度議題】守護餐桌 基改風險不可不知

主婦聯盟等組織長達五年的倡議行動,使得台灣人民對基改食品的食用風險、環境危害及道德議題已有更多認知。而《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研擬將黃豆、玉米不得標示「非基因改造」的食品重量比率從原本5%加嚴至0.9%,終於與歐盟標準相同。 2008年起,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色陣線協會與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共同發起「台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 2013年主要目標為促進民間意識覺醒。因此,陸續於3月成立「搞非GMO基改解密」臉書專頁、發起「我是人、拒吃飼料級基改黃豆製品」連署及「非基改店家特搜」等網路行動。此外,發行《守護餐桌-基改風險不可不知》折頁,...閱讀全文

我們把食物送進焚化爐(下)

其實,廚餘回收的推動,目的是希望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以減少環境的污染。面對龐大的食物垃圾問題,環保署近年雖已積極研究將垃圾作生質能源發電或生質酒精的可能性,可是,不論是廚餘用作發電,還是提煉成乙醇;抑或是送至焚化爐和堆肥場,始終是棄置後的處理方式,中間都會涉及大量土地、研發、營運和維修等費用。所以,若食物能在生產、料理、食用、剩餘的階段得到充分利用,便有機會減低食物棄置後的處理壓力。閱讀全文

我們把食物送進焚化爐(上)

台灣的廚餘回收工作,一直受到鄰近國家的讚揚。香港記者陳曉蕾,更於《剩食》一書中詳細報導台灣廚餘回收的情況,歷年廚餘回收量也有逐年增加之趨勢。但是,廚餘離開我們家中的垃圾桶後,真的有好好回收再利用嗎?閱讀全文

不讓我們的胃袋有核廢料

1月10日監察委員才針對輻射食品安全提出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國內對日本輸入台灣食品輻射限量太過寬鬆、管制的機制效能不佳兩個問題,以及國內水產品應持續監控輻射污染的狀況,以確保食安無虞。兩天後,台灣輻射促進會也舉行了「日本福島核災後臺灣輻射食品安全把關座談會」,邀請到反核作家劉黎兒主講,同時也請到食藥署與原能會的代表現場說明,並開放民眾參與討論。閱讀全文

【2013年度議題】生活環保課程─實踐才是真正的環境教育

藉由一系列環保實作體驗活動,本會這群資深的環保媽媽不僅能傳承多年來力行生活環保的經驗與方式,更能降低民眾接觸環境議題的門檻。從生活小事中開始發現並嘗試解決,一直都是本會行動的中心思想。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