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生活者工作坊~培育奇夢子社區關懷基地

您在這裡

作者
邱炘正/主婦聯盟合作社編委會委員

 

二十年前「生活者工作坊」的靈魂人物──翁美川與妹妹秀綾一起參與了共同購買運動的草創。因著對弱勢的關懷,美川姐主導的工作坊也是輔導奇夢子(精神障礙朋友)及提供婦女二度就業的場所,在共同購買屆滿二十週年的同時,讓我們一起回顧生活者工作坊的成長軌跡。
 
1992年5月《我是生活者》一書出版,生活者工作坊的靈魂人物-翁美川因受到書中內容感動,遂組班加入共同購買,大家分工找東西配給班員,也找到一兩位農友合作,當時農友種出什麼,大家就吃什麼。
 
工作坊的成長軌跡
 
為解決農產品過剩及瑕疵品賣相不好問題,遂於1997年成立「媽媽生產班」,在林碧霞博士的指導下,生產果醬、手工饅頭、豆干等加工品供會員購買。後來從綠主張公司轉型為消費合作社之時,因為消費、生產的屬性不同,將生產班歸在「臺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之下,和消費合作社為兩個獨立的團體。
 
但因為當時合作社有區域性的規定,因此設籍臺北市的人便無法跨區成為社員,為解決此一問題,遂於2007年5月2日取得營利事業登記證,生產班正式更名為「生活者工作坊」。三年前「士林好所在」搬出合租的福志路38號,便將空間重新規畫,提供一個可以讓社區朋友、合作社社員能夠休憩聊天及充電的地方,並於2010年10月31日重新開幕。
 
雖然隨著時間演進,而有不同的組織面貌呈現,但經營的初衷始終如一。生活者工作坊集結當初臺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的幾位社員的資金,彼此有共識不以營利為目的,純粹就是延續以往共同開創的夢,由黃素瑤負責帳務,翁美川負責經營的部份,出資的夥伴雖然沒有實際參與,但以「完全信任」的態度給予很大的支持。
 
目前廚房由兩位媽媽負責餐點和食品加工部份,另有三位精障朋友,負責餐廳前場招待、碗盤清潔、廢油皂製作以及回收瓶罐清洗、農產加工品分裝以及裝瓶作業。
 
這幾年下來經營狀況漸趨穩定,且出資者們並沒有營利的壓力,共同的理念就是要實踐:一、推廣社區廚房,供應熟食簡餐;二、陪伴精障朋友,提供工作機會;三、利用回收資源,再生環保產品。美川姐說:「很感謝能有這個機會,將我們對生活的夢、對土地的愛化為積極的行動力,希望可以長長久久的繼續在工作坊學習與接受挑戰,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慢慢歸還資金,也鼓勵社員們多多利用這個空間。」
 
持續生活夢想的實踐力
 
工作坊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5點。除以合作社食材加工的熟食外,還提供輕食午餐,餐食部份90%以上採用合作社的材料製作,讓社區朋友可就近享用,推廣不用大魚大肉的健康輕食觀。目前平日用餐的人還是以社員居多,從用餐習慣中往往就可看出一些端倪,例如有的客人點葱爆豬肉片,卻只吃豬肉把蔥留在旁邊,或者青菜只吃葉子將梗留下不吃,像這種情形大概不是社員,因為社員不僅通通吃光光,而且很感謝可以吃到那麼好的餐食。
 
熟食部分有豆包海帶結、蜜紅豆、滷豬腳、肉羹條等,因為合作社要社員才能利用購買,工作坊希望透過熟食的外賣來介紹合作社的食材,並鼓勵大家減少外食,多為家人準備晚餐,希望除了煮飯、燙青菜之外,只需加熱的熟食品可以快速增添菜色。另外,也供應康復之友協會孫媽媽工作室的糖蜜饅頭。除此之外,地下室空間還開設「畫畫藝術課」、「書法班」以及「資源再生教室」,請到熱情又學有專精的老師來教學,其中再生教室招募義工利用回收的雨傘布製作的手提包、萬用包,其販賣所得做為精障朋友的工作獎金。
 
這裡的場地也很適合舉辦讀書會,之前有華德福教育的讀書會,目前週三晚上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幾位年輕朋友在此舉辦讀書會,他們在前庭種植植物,增添不少與社區居民的互動機會。
 
其實在這裡最主要是經營「人」的部份,菜單的設計並不複雜且固定,農產品的加工也都設計好固定的流程,容易上手,每天的工作也都有一定的安排,萬一同仁因為要照顧家庭而臨時請假,其他的夥伴也可以從容接手,每天9:30上班下午4點下班,來得及回家煮晚餐,非常適合媽媽走出家庭二度就業;也因為工作環境穩定而友善、工作內容不會複雜困難,讓精障朋友可以在此安心工作重新進入社會。從1996年提供精神病友理貨的工作開始,病友經由我們這邊工作訓練穩定後,陸陸續續轉介至合作社或其他工作場域。
 
對社區廚房的理想藍圖
 
由於人手有限,希望將來有能力可以辦理共食以及提供訂餐等服務,發揮社區關懷的功能。例如:老人共餐以提供長者活絡的人際關係與均衡的家常菜;小家庭訂餐服務幫助其達到輕鬆在家吃飯營造家庭凝聚力。更希望「生活者工作坊」能成為帶領生活運動的最佳典範。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