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我們的胃袋有核廢料
您在這裡
2014.1.12「日本福島核災後臺灣輻射食品安全把關」座談會
歲末年初,輻射食品安全問題又引起了新一波的關注熱潮。
1月10日監察委員才針對輻射食品安全提出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國內對日本輸入台灣食品輻射限量太過寬鬆、管制的機制效能不佳兩個問題,以及國內水產品應持續監控輻射污染的狀況,以確保食安無虞。兩天後,台灣輻射促進會也舉行了「日本福島核災後臺灣輻射食品安全把關座談會」,邀請到反核作家劉黎兒主講,同時也請到食藥署與原能會的代表現場說明,並開放民眾參與討論。
一開始,劉黎兒便從日常生活中買水的例子開始談起,點出台灣現有食品輻射容許基準量太高的荒謬。住在東京的她得買遠方的礦泉水,儘管官方每日公布輻射檢測結果,但數字出來時可能已過幾天,沒有民眾想要冒險多喝一丁點兒被污染的水。許多日本超市甚至以不超過每公斤20貝克作為販售標準,如知名的連鎖超市Justco即標出「我們以0貝克為目標」。反觀台灣政府,接受擁核的ICRP(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建議所訂定的370貝克,制定基準時仍以26年前車諾比核災經驗來設定。
但她認為,當下日本官方為申奧成功,不斷掩蔽核災污染無法控制的真相,許多狀態不明;輻射核種對人體的影響,也和車諾比發生時不盡相同,例如2014年初日本朝日、讀賣新聞才報導沿海遭受生物半衰期長達50年的鍶污染,但官方仍不願公開資訊。在這種現實下,離日本這麼近、習於食用日本漁產品的我們,對容許量的標準應該只能從嚴而非放寬。但衛福部仍然只驗銫不驗劇毒的鍶,去年還曾一度逆向操作,悄悄地想要將容許標準放寬到每公斤600貝克,幸好被專家與公民團體強力制止。
除了官方標準太鬆與立場可議外,劉黎兒進一步解釋日本國內受輻射污染的食品流向與處理現況,以凸顯此刻台灣只禁福島周邊五縣市食品進口的不嚴謹。其一是311之後,福島附近受災的漁港已都重建完畢,漁船出海常往南方他縣的漁港卸貨,或是直接到韓國下貨包裝,這些魚貨偽裝成韓國漁產再進口回日本。其二,是一旦查獲食品受高劑量污染,廠商可能拆裝再將高低階污染食品混在一起以通過查驗,或是製成加工食品、罐頭販售。台灣一直是東北日本農產品主要的行銷對象,又是鄰近限制最少的國家,很容易讓這些食品流入台灣。
因此,談到國家把關的重要時,她指出了首先是要修法,儘快將標準定為100貝克。政府宣稱目前邊境檢測時採日本標準,但100到370貝克間的食品究竟如何處理、能否銷燬,中間模糊地帶令人質疑。第二,就檢測的精密度、件數、範圍與資訊透明度,台灣實在遠遠不及香港。換言之,現有檢測過程粗糙、問題重重,例如隔著包裝來測、魚貝類檢測時也不按標準搗碎……,結果更不公布廠商名單。對國人來說,這樣的把關品質實在無法取信於民。第三,把關應從源頭管制,歐盟、韓國等國都已要求進口產品需要有原產地證明,避免福島周邊縣市的產品以其他地名義進口,但這部份政府至今仍未要求。
最後,因為輻射與健康的因果關係難以證明,長期低劑量的汙染所造成的傷害容易被輕忽,尤其是台灣境內仍持續大量地燃燒低階核廢造成環境污染,所以在政府不作為的困境下,她期待民間可以設置更多的食品輻射檢測站,開發簡易的檢測、快篩方式,以長期守護食品免遭輻射污染。這正是日本許多民間組織自救自保的模式。就像一位東京媽媽的例子,她就是將買來的明治奶粉寄到福島的民間檢查站檢測,結果發現銫每公斤23貝克,最後促使廠商自願性回收所有的產品並銷燬。
當劉黎兒分享完她的真實經驗、資訊與看法後,主管單位食藥署主任馮潤蘭極力辯護,提出國人吃日食很少、民眾可以有選擇權,又力陳標準的制定並非基於感覺,必須有科學證據並與國際接軌,公佈廠商名單更是於法無據等常見的技術官僚回應說詞。這些回應反而令現場公民團體與民眾相當不滿。大家質問:究竟我們的政府站在哪一方?制定規範標準時只強調空泛的國際標準,又置國民健康於何地?而禁止進口的五縣市加工產品—如福島酒、一夜干、米餅也早進入國內四處竄流,再度證明政府現有的把關是失靈無效的。
當務之急,除了修訂更嚴格標準、加強管控外,至今食藥署本身仍無力檢測,負責檢測的核研所設備人力也有限,如果政府願意以開放心態與民間團體進行計劃性的合作,民間也能團體協力成立檢測站成為把關助力,或許能暫時緩解輻射食安帶來的高風險與種種疑慮,共同守護我們最基本的飲食安全與健康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