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及進口肉品安全檢查流程

您在這裡

作者
台大實習生 孫偉菁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國人平均每年每人食用肉品約74公斤、蛋品約17公斤,然而觀察近年來食安事件中肉、蛋品不合格率極高與蔬果殘留農藥比率相當。畜牧業者通常使用抗生素除了用來治療動物疾病,為了預防動物感染細菌及促進生長,也會在飼料中添加低劑量抗生素,因而導致末端消費產品殘留大量動物用藥,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

    這套從「產業史、飼料、屠宰、用藥、管理到參訪見學」的系列課程,整整七堂課,其實是去年底就規劃好的。當時我們即認為,瘦肉精美豬議題在社會上,必須持 續被討論,但焦點與討論的尺度應該包含更多。在共學中釐清複雜價值,從人文、倫理與環境永續思辨食安與農安,主婦與廣大支持者,將一起成為堅實夥伴、持續行動。


5/6「台灣及進口肉品安全檢查流程」

在諸多議題之中,大多數民眾所關心的無非是經濟與食安,如何吃得安心是大家最關注的焦點。然而在市面上所販售的生鮮肉品玲瑯滿目,政府相關單位又是如何替民眾控管品質及衛生的呢?消費者又該如何挑選才能夠讓自己與家人吃的健康又有保障呢?今天請到了張錦龍獸醫師來為我們介紹台灣的進口肉品安全檢查流程。

        在這繁雜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相當重要的,需要層層的把關才能安全的送到消費者口中。常見的肉品衛生安全問題有環境汙染、動物的疾病、藥物的殘留、食品的加工條件不良等;在食品的加工的環節中,張獸醫強調要原點思考,究竟添加物的原意是什麼?它原本添加的目的是什麼?一旦挪為他用是否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與肉品相關的食品安全與衛生規範主要有食安法為法源依據,對產品的衛生標準、作業環境、製程、儲運條件等的要求都規定在其中。舉例來說,依食安法規定,肉品的保存溫度必須要低於七度,一般市面上的火鍋店等肉品的儲存溫度若是沒有低於七度都是不合格的店家;然而未必所有添加物食安法都囊括其中,若是沒有相關的規範則必須要零檢出;隨著科技的進步,檢驗技術愈來愈發達,過去偵測不出的的物質,現在大部分都能檢驗出來,因此過去偵測不出來的物質並不代表現在沒有。

通常在進口檢驗前會有貿易談判,必須要談判成功才可以送入檢驗,且基於國際信來保護原則,檢驗的規定會遵照談判而定。以日本為例,通常其規定都相當嚴格,也因此需耗時較長的時間;在市場管理方面,市售肉品規定必須標示出處(如:澳洲、美國牛)。

        關於台灣屠宰場管理及屠宰衛生檢查制度,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禽類(如雞鴨鵝)都必須在屠宰場宰殺,除非自用,否則都應送合格的屠宰場屠殺;消費者在選購豬肉商品時應注意是否有合格標誌(圖示如下),注意肉品的保鮮期限,時間盡量不要拖太長,以避免喪失肉品的風味及新鮮度;且唯有消費者和政府雙管齊下共同要求肉商標示合格標誌,如此一來才能有效驅使肉商遵守相關法規。最後,張獸醫強調,唯有原味生活,才能夠吃的健康又安心。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