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知多少/珍食小組X龍安小小農夫課程後記3

您在這裡

作者
廖俊宇/本會實習生、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學生

你知道我們平常常吃的主食到底是由什麼而來?而這些原料又是從哪裡出現?在台灣,一般我們最常想到的主食有飯、麵、麵包、饅頭等等,其中以飯、麵為大宗,但你知道嗎,那些方便攜帶的麵包、香噴噴的泡麵、好吃的各色饅頭,其實都是用麵粉所製成的,而麵粉的原料就是小麥,然而小麥在台灣儘管突破了技術性問題而得以少量生產,卻因為氣候等限制仍須仰賴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的報告書,台灣至今小麥的自給率仍不到1%,超過99%的供給來自美國等產麥大國,不僅是小麥,連我們常使用到的黃豆(製成豆腐、豆漿、飼料)、玉米(製成糖漿、玉米粒)製,也僅有0%和2%的自給率[1],而大量仰賴國外進口做造成的危機便是國際貿易上的自主性和談判籌碼下降,更是造成食材運送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海洋汙染,台灣自給率超過92%的稻米[2],因為西式飲食的引進而被逐漸減少使用,但卻是我們在實踐綠色理念上,更應該採用以及認識的主要食材。


米的課程

        為了推廣米的滋味和好處,志工昭儀和我們大家一起於龍安國小的《小農夫課程》為小朋友們精心準備了〈認識米〉的課程,剛過完母親節的禮拜一,小朋友們都訴說著前天和媽媽吃了什麼樣的精緻蛋糕和餐點,而這些充滿幸福滋味的食品卻大多是以小麥為主要原料,我們似乎逐漸忘卻了----稻米,也是可以做成慶祝母親節的禮物呢。


昭儀用活潑的開場和小朋友解釋米的重要


認識台灣米

      雖然小朋友們都瞭解到台灣米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卻鮮少知道不同台灣米的特性和差異,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使用到稻米的食物,例如早餐店菜單常看到的蘿蔔糕、路邊沾花生粉的麻糬、細長爽口的米粉等等其實都是用米所做成的,而台灣米基本上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一是蓬萊米(梗米),外觀圓短、顏色呈現半透明,煮熟的口感軟而有黏性,像是古早味的發糕和現代的米蛋糕多會利用蓬萊米的Q黏特性製成,第二種是在來米,其外觀細長、顏色半透明,煮熟的口感鬆、較不黏,例如米粉就是利用在來米所製成,第三種是圓糯米,外觀圓短、白色而不透明,煮熟後口感Q又有黏性,像是油飯、米糕吃起來黏黏的,就是用了圓糯米的Q黏特性,第四種是長糯米,外觀長而不透明,煮熟後口感硬且有黏性,像是粽子、一些油飯跟米糕,也都可以使用長糯米製作,小朋友們透過專心聽昭儀的講課,便能輕鬆的以外觀分辨出四種不同的米粒哦!

 


小朋友們在活動中將不同的米分類


米糕實作與試吃

      前述有提到母親節除了蛋糕和卡片,到底還能送什麼呢?聽完稻米對台灣的重要性後,我們決定讓小朋友們試試看如何製作米糕並嘗嘗米的滋味,基於時間和現場器材限制的考量,我們預先將米糕的製作流程提早在小朋友來之前就先處理,在課程快進入尾聲的時候,熱騰騰的米糕剛好從電鍋出來,米糕上撲鼻而來的是龍眼乾的清香,希望小朋友們能使用我們準備的一些健康堅果,在上面擺盤並且留下對於媽媽的祝福或是任何想說的話,並讓小朋友們透過動手做的過程,更加深對於稻米的印象,而吃過的人都說非常好吃,希望下次也能用不一樣且更加愛護地球的食材,做出可以讓媽媽幸福的滋味哦!

 


米糕上留下了對於媽媽的祝福


將扮好的米飯放入容器中

 


[1]林慧貞(2014),〈糧食自給率僅3成3,吃米量創10年新低〉,上下游News and Market。

[2]行政院農委會(2012),〈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台灣農業故事館。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