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綠行動】迎新工作坊3

您在這裡

作者
本會實習生、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及行政科學生 關文華

2017議題推廣志工教育成長/社區綠行動

委託單位: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執行單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曾參與2016年議題志工培訓之成員,今年將在基金會與各分社的陪伴下,持續成長學習,並且發起「社區綠行動」,至站所與社區場所推廣綠食育與食安議題。除了陪伴2016培訓成員之外,因應進入站所與社區推廣之需求,將招募新血一起投入協助。陪伴方面將組成學習與行動小組,定期聚會、進修。社區行動將安排相關課程,期盼志工將綠色、友善環境與健康的飲食觀念帶到社會各角落,讓更多人一起參與飲食綠行動。


「2017年社區綠行動迎新工作坊」,於6月5日和6日,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好姊妹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策畫。基金會透過舉辦為期兩天的課程,培訓合作社部分社員成為新一代的志工,融入課程的知識以助學員實踐低碳生活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在合作社站所與其所在的社區或是學校推廣綠色生活。本會現節錄課堂中的精華,讓我們共同學習的鮮為人知的綠食知識吧!

 

 

課程的第三堂,志工為我們帶來食在地米食早餐的重要訊息!

分享的志工一開始就問大家:早餐食了什麼?飯團、麵食還是吐司?

當然有部分的學員回答是在家中自煮早餐,但更少的人是食米類的早餐,而大部分都是外國外食為主,像小編一樣就是吃了一個在Family Mart買來的雞肉吐司。事實上,根據志工的分享,台灣的米食是漸漸的沒落,三十年間從每人每年攝取八十多公斤減少至每年約四十公斤[註1],取之代知是小麥麵食和豆類製品,主要原因不外乎飲食文化偏西化和更多外國食物進口等,漸漸地我們也失去傳承米食文化的烹調技巧。

糧食自主 X 酷食

只因現在飲食西化對小麥的需求量增加,糧食主權已經不再握在自己手中,那當有一天氣候突變,外地糧食出現短缺或運輸成本上升時,台灣又豈有能力對坑如此糧食危機?故此,分享的志工認為我們應用以身作則支持在地農業,而以稻米為主的本土農業則大有可為。因為台灣百分之九十七的稻米都是本地出產,所以台灣稻米的產量是可以達成自給自足的。

另外,米食早餐跟志工分享的另一個概念-「酷食」(cool food)息息相關。酷食顧名思義是會不令地球增溫、低碳排的食物,當中本地米有較低的食物里程,節省能源來驅動運輸工具及貯存食物,而且自己去煮早餐能夠控制份量,不易造成食物浪費,因此以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也是獨當一面的「酷食」。

志工也分享許多米食的煮食方法,希望能傳承新一代不單是傳統的文化,更是一種「身士不二 不時不食」的環保新概念,以下是志工所分享的一星期以米食為主的早餐餐單,其實烹飪的方法並不困難,而且營養均衡:

 

日期

主食

副食

星期一

全麥蔥抓蛋餅

堅果糙米如漿

星期二

紫蘇梅醬壽司

紅茶豆漿

星期三

五殼飯團

當季蔬菜蜜

星期四

八寶粥

當令水果一份

星期五

中式飯團

無糖豆漿

星期六

養生蔬食米漢堡

南瓜濃湯

星期七

海苔壽司捲

蓮藕茶

▲以上食品所含的食材都能在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各分社購買

註1:林慧貞,2014。糧食自給率僅3成3,吃米量創10年新低。上下游News&Market。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58229/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