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非基改飼料座談會】藍海策略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結合

您在這裡

作者
整理:黃昭儀 / 本會志工

【國產飼料非基改 產官民座談共同為本土雜糧開拓新出路】

台灣每年進口大量的玉米和大豆作為飼料原料,這些進口雜糧幾乎全是基改作物,飼料的需求助長了外國基改作物的種植,更嚴重拉低國內的糧食自給率,若能夠以本土非基改的雜糧取代進口貨製作飼料,將會帶動本土雜糧的種植增加,促進國內農業發展,也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心。長期推動非基改運動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及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舉辦「國產非基改飼料座談會」,會中邀請到農政與農技單位、牧場與飼料業者,以及消費者代表,各以其經驗從本土雜糧的育種與栽種、替代進口飼料的可行性與成本,到市場端的消費者態度提出務實的建言,期待藉由產業鏈上各個角色的對話與意見交流,共同為國產非基改飼料的發展開闢出路。


藍海策略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結合

 

除了18養場的新興團隊經驗,本次座談也邀請到在畜產業經營多年的三久牧場來分享他們對飼料與牧場經營的理念,以及對國產非基改飼料的看法。

三久牧場洪玉玲經理說「飼養自己敢吃的豬肉」就是三久牧場經營的最高宗旨,同時以自身牧場經營的經驗來看,她深信國產非基改飼料將來會成為藍海產業,具有高潛力,而且會有高需求,能在市場上創造出自己獨有價值。

從牧場創始就是進口非基改飼料,一直以來對飼料品質的把關就站在很高的標準,但是近年來,消費者越來越有食安意識,而且關心動物福利,也就是說當代的消費者不僅關心肉的口感,也開始關心肉品飼料、飼養方式,會想瞭解整個食品生產過程,更重視源頭管理等,三久牧場也都積極回應這些消費者的考量。

回到飼料議題,以自家牧場的情況來說,養殖豬隻的玉米消耗量為每月600~700噸,每年需要7000~8000噸,所以如果採用國產玉米來生產,其成本就會比進口飼料高,不僅僅是玉米本身的價格成本,還有包含在地生產的土地、倉儲設備與相關軟硬體成本,再加上國產玉米每年僅收一次,一定需要投資乾燥倉儲等設備才能全年供應,這就提高國產玉米的成本,也是在台灣推廣的困難點之一。

但是在考慮過使用本土玉米所帶來的助益,以及為消費者帶來更高品質的肉品理念下,讓三久牧場願意投入使用本土玉米飼料。本土玉米飼料的三大優勢為新鮮、驗證與保障。相較於進口飼料,因為長途運輸為了減少毒素產生的風險,會額外添加黴菌吸附劑等藥劑,本土生產的玉米是產地直送、不須歷經長途海運,而且三久牧場透過HACCP、ISO 22000、產銷履歷等驗證,保障國產玉米飼料的生產安全,除此之外,三久牧場是一貫廠,所以更能管控飼料來源,能夠確保飼料是非基改、無黃麴毒素風險、無農藥殘留,而且本土玉米蛋白質含量高。

以三久牧場的經驗而言,使用國產玉米對養殖豬隻很有助益,因為本土玉米飼料能提昇飼料效益,洪經理表示國產玉米香氣足好吃,有助於提高換肉率。再加上三久牧場地以循環經濟思維,從生物循環、產業共創、創新商業模式來提升各方面的效益,以及顧及食物里程,國產玉米碳足跡少對環境有益,所以洪經理認為國產玉米定能在台灣開創出一片藍海。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