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非基改手冊線上分享會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非基改手冊線上分享會

2020年10月,主婦聯盟和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製作了提倡非基改的手冊-【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提供大眾認識更多關於基因改造的真相。這些潛藏在生活中的基改食品究竟是怎麼來的?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又是甚麼?因應疫情關係,今年的手冊實體分享會部分改由線上舉行,邀請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在空中替關心食安的民眾解開基改技術的真面貌。

基改作物及相關食品已流通於全球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個國家,不過,國內目前未開放種植基改作物,也規定若使用基改原料或添加物,必須標示「含基因改造」。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自2008年成立以來,持續讓大眾認識基改食品的風險,同時督促政府修正相關標示的法規,希望讓民眾在購買商品之前,能擁有足夠自主意識與認知,拒絕不安全的食品。

郭華仁老師提到,黃豆、玉米及其加工品是市面上比較容易接觸到的品項,要注意的是,雖然國內種植的黃豆及玉米都是非基改,但進口的基改玉米和黃豆除了大部分作為動物的飼料使用外,也用來製作玉米片、果糖、粉圓、豆腐、豆干、豆製醬料、肉鬆、沙拉油、人造奶油等,幾乎我們每天都吃得到的食品。要避免吃到基改食品,除了選購台灣種植的農作物、有機產品外、閱讀包裝標示外,還可以減少食用加工製品,多吃原型食物。

更多基改進口原料資訊,可至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GmoInfo.aspx?nodeID=167 查詢

至於基改食品是否安全?郭華仁老師說學術界兩派人馬的論點基礎不同,目前尚未有共識。但對於基改的各宣傳話術,例如對人體無害、安全無虞、可提高營養成分、解決環境問題、增加產量減少貧窮等,郭老師皆提出事實依據,再再證明基改產業的不可靠性。

另有學員提問,雖然國內禁止基改種子進口,但開放的基改大豆有沒有機會發芽產生種子,進而造成國內出現基改大豆?郭老師表示,大豆需要照顧,比較難自然結果,無須擔心。

第二代的基因編輯技術,是在DNA序列上的特定位置,利用蛋白質在目標基因上剪出一個切口,去掉我們不想要的基因表現,稱之為編輯。這個動作會觸發細胞自主進行修補,人為無法控制,當剪斷的地方經過修補再次黏接上,會使原來的DNA排序產生改變,那麼此生物的後代變不會再有這項基因表現。但也代表,我們無法控制會出現任何最初未預期到的變異。

基因編輯和基因改造都能達到同一個效果,差別在於使用的方法不同。2016年已透過基因編輯做出不會氧化的蘑菇,利用的是編輯技術把酚類的氧化酶關掉。基因改造也能做出不會氧化的蘋果,但利用的是基因轉殖技術。

至於有人提倡基因編輯沒有外來基因,是安全的說法,對此郭老師說明,因為編輯過程還是有透過外來基因進行基因修補,所以當中還是有意料外變異來源的可能性。他也提出幾個例子,例如想要省掉去牛角的麻煩,希望基編基改出沒有角的牛,卻讓牛意外長出了兩排睫毛;或是編輯後的樹薯不但沒辦法抑制原先的病毒,反而產生新的突變病毒。這類情況在動植物身上都看得到。

近年國內陸續有支持者在推動基因編輯(新興精準育種技術)相關的研討會、座談會等,也有國外企業對國內的種苗業者遊說這類食品的優點。但對於基因編輯是否視同基因改造進行管理及標示,全世界各國有些視為基改,有些在有條件的狀況下則不視為,至於台灣政府,則還在討論當中。

歐盟各國在2021年的一項調查指出,在有聽過基因編輯的受訪者當中,有44%的民眾表示「應審核其風險,且要標示為基改」、25%表示「應審核其風險 」、23%認為「應標示為基改 」,僅有3%民眾覺得「不需審核,上市也不用標示基改」

在各國也有50多名食品、農業、學生、商業和學術團體的領導人要求英國各超市拒賣未經管列、沒有標示的基因編輯食品。顯示有越來越多民眾在一基改食品的安全性,以及資訊是否清楚露出。

本會及無基改推動聯盟的訴求是:基因編輯技術、產物,應該也要視為基因改造,上市前都應該經過嚴格審核、確實標示後再上架,提供消費者完整的知情權。

電子版「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手冊https://www.huf.org.tw/publication/511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