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非基改手冊線上分享會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實習生 吳亭芸、邱千喜

2021年8月,主婦聯盟再次邀請臺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在線上與大家分享基因改造的相關知識。目前臺灣雖然尚未開放基改農作物種植,但允許基改作物從國外進口,因此若未特別注意,我們依然會食用到基改食品。至今全球基改農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9億公頃,多數以抗蟲與抗除草劑為主,分布於北美洲與南美洲,由於這兩處多為大農田,需大量噴灑除草劑來維持作物品質。

根據全球消費者基改認知調查,臺灣50%的民眾認為基改食品是「不安全的」、11%的民眾認為基改食品是「安全的」,剩下比例則是對於此議題不太了解,由此可知過半的民眾是不願意食用基改食品的,也有部分民眾對基改的知識是有限的。為了保障民眾的安全以及消費權益,2014年《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規定含有基改成分的食品,都必須通過審核,若含量超過3%則需於包裝標示。

我國的基改產品以不同樣貌呈現在市面上,目前最需留意的是黃豆與玉米,像是食用油、玉米片、豆製品,甚至是製作成添加物等加工品,都早已充斥在你我的生活中,郭老師與我們分享豆漿比豆腐容易用非基改的黃豆製成,因為豆漿所需的黃豆原料較少,製作成本較低,相較之下豆腐的製作成本較高,因此在購買豆腐時需特別注意。另外,郭老師也提到,在挑選玉米時,選擇可見完整玉米粒的商品,購買到基改的機率較低。

此外,即使許多加工食品標示為「臺灣製造」仍要十分小心,因為食材的原物料可能是來自國外的基改作物,因此在購買前仍要詳讀食品標示留意是否有「基因改造」字樣,最好的避免方式還是吃臺灣在地的作物、選擇有機農產品,以及減少食用加工製品。

基改食品除了對我們的健康有潛在的風險外,根據研究長期來看,基改作物產量並沒有高於傳統作物。栽種初期確實能夠發揮其抗蟲或抗除草劑的作用,但隨著時間拉長,當農藥使用量增加,留下能夠抵抗農藥的動植物,反而使作物面臨更大的威脅,致使最後需要做更多的基因改造,以因應更險峻的環境。此外,當農民決定向生物科技公司購買基改種子後,種植過程中所需使用的農用資材,也需向該公司購買,當多數資源都掌控於這些大公司中,不但使農民變得越來越貧窮,經過基改作物種植的土地,也變得更為貧脊。

在分享會最後,有學員提問「像大豆油、醬油這些已高度加工,若使用基改豆類,但最後產品已無基改蛋白質片段的食物,是否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郭老師表示,基本上不會有問題,但仍無法確定加工過程是否會對食品中的基改基因造成影響,因此依然有風險。

儘管跨國生技公司宣稱產品對於人體及環境沒有傷害,而學術界對於長期食用基改食品的健康風險,依然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基改食品的安全審核存在許多漏洞。在面對基改產品已流竄於市場的情況下,唯有更了解基改食物的可能風險,謹慎把關自己的食物來源,才能吃得更安心。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