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北投系列活動】太陽光電的多種樣態—公民電廠與營農型光電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試著想想你心中的太陽能電廠長相是怎樣的呢?是有著很多鏡子將陽光反射到一個高塔上還是一片片的黑壓壓的板子平舖在地上。關心環境議題的你,一定注意到近幾年前,台灣有著許多不良開發案例。台灣的地面型光電因為缺乏溝通與以地為本的考量,導致良田種電的爭議不斷。在更早執行光電開發的歐洲、日本、美國等國家是如何解決的呢?。你曾想過住在頂樓的你能不能裝個鐵皮屋解決日曬跟漏水的問題。或是想要聽到很多加入再生能源門路卻不得其門而入擔心是不是詐騙或是吹牛投資。

就讓我們透過我們與北投社大合作辦理一場「太陽光電的多種樣態─公民電廠與營農光電短講」。來說清楚講明白。

什麼是「公民電廠」?

公民就是你、我跟所有住在台灣的人們,由你我這種身為公民的各位發起建立一座電廠,就是公民電廠。由於電廠是由公民集資,除了可讓更多的居民有機會能夠認識太陽光電,參與集資的每個民眾有對於電廠擁有表決權,除了電廠建設的方式外還有賣電的收益要如何分配與使用等。

在歐洲有3000多家的能源合作社。他們是歐洲能源轉型的先驅者,也是推動者。大家常聽到歐洲的電費非常的高昂,他們透過將發電賣電的的權利拿回公民的手上,除了減少能源被壟斷的情況外,利用電廠售電的利潤,讓自己、家人、社區、社群、環境更好。像是台北的「信義新城」社區,社區的主委陳有鵬,觀察到每次的防水工程都要消耗掉社區大量的經費,成效卻不一定好。長期的日曬高溫會使防水層龜裂,讓你有種把錢丟進水溝的感覺。陳主委透過將太陽能板與鐵皮屋頂做結合將屋頂做最大限度的遮蔽,並將雨水收集到樓頂的雨撲滿,在樓下花園需要時只需要開啟開關就可以透過重力灑水。因應社區的需求做出不同的變化,主委很自豪的說他透過光電的發電盈餘和改用省電設備省下的電費現在每年可以發出1萬元的紅包給住戶們。

圖:台北「信義新城」頂樓景色與主委和獎盃合照

光電的發展出了可以在屋頂上以外,最大宗的還是處於地面上的光電板。這當然是寸土寸金的都市地區看不到的景象,但近年來在鄉村地區以及陽光較充沛的南部地區已經是發展的趨勢。前幾年也有不少新聞講述到鄉村的去的農地被水泥覆蓋後種起了光電板,農村的土地就一點點的被蠶食,田間景色逐漸流失。農作物的生長脫離不了陽光、水、土擾。光電板進入到農田後,勢必會跟作物競爭陽光,但真的完全無法結合嗎?日本的案例告訴我們,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有些植物並不需要麼多的日曬,許多時候需要配合黑色的網布遮擋陽光,配合作物的生長機制達到最好的效果,就如菠菜、香莢蘭(香草莢)、各類觀葉植物等等陰性作物,適度的遮陰能有更好得收成。其他需要搭配棚架、溫室如番茄、火龍果、蘭花等,也可以結合光電板的架構。

圖:高雄岡山的有機番茄與光電結合

以香莢蘭(香草莢)與蘭花為例,他們都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成長,香莢蘭需要2年的成長期才能開花結果,如果只能乾等。如果農業企業的角度來看,透過光電板的穩定收入可以分擔農產品的收入風險。我們的理念「農地農用」從頭都沒變,營農型光電的前提是必須以農業需求為前提,必須依照農業需要『量身打造』並朝向『自發自用』方向努力前進。

圖:屏東順農場的香莢蘭農場傑格光電設備

不管是屋頂上的公民電廠還是農地上的營農型光電。都是希望可以透過環境的複合利用,提升台灣的能源自給率,減少進口依賴,透過光電的離散性與可靠性張起社區安全網,特別是更弱勢、邊緣的社區。最後帶給社區、社群的共利、共好。

圖:線上課程與講課現場分享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