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學習者為主體的12年國教(下)

您在這裡

作者
林羨/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志工

上期刊登陳松根老師「談以學習者為主體的12年國教」的演講內容上篇,希望即將推展的12年國教能真正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長才。本期接續刊出下篇。

找到並發揮自己生命的潛能
 
在健全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優越的能力,找到自己的生命潛能,生活可以過得很快樂。找到潛能之後,培養這項優越的能力,走出一條有經濟價值的路。既能活出自我,又能夠擁有維生的基礎,在這個時代就是最棒的事。如果能夠走向創意、文化、美學、心靈的產業,潛藏著更大的經濟力。
 
現在最棒的產業並不是傳統產業,而是創意產業,更上位階是文化產業,再上位階是美學產業,而心靈產業是全球性的高位階產業。如果你想讓自己孩子擁有未來競爭力,低階的傳統勞工絕對不會是你的選項。
 
一個有想法的勞工,他可以變成一位創意者。經過時間的淬錬,連結所有留下的美好生活經驗,成就了文化工作者。在所有的美好之中,呈現出細緻的生命品味,才是一個美學家。豐富一個人的生命,具有健全、紮實的心靈,讓人有幸福的感覺,那就是心靈產業的工作內涵。幾年前,台中市長邀請世界級男高音來台演出後,帶著千萬鈔票回家,就是美學的產業。
 
團隊學習 超越自己
 
在美國有一個基金會,去年五月出爐了一份「21世紀人類需求能力的調查報告」。排名第一是:75%閱讀能力,72%資訊能力,68%批判、反省的能力,62%品格力,57%團隊學習力,38%知識力。
 
閱讀能力是人類最需求的能力:懂得知識的可貴,懂得閱讀,懂得如何學習作者的人生精華。
資訊能力:閱讀不再是過去的傳統讀讀讀,必須大量資訊結合個人生命的需求。
批判、反省的能力:資訊時代裡,有太多資訊需要解讀,有太多假資訊需要篩檢,才能讓所獲得的資訊,成為有用的資訊。
品格力:品格有問題的人,好像戴著有色眼鏡,怎麼樣都沒有辦法正確解讀資訊,批判也淪為一個無效的批判。人類是一個受群體影響的團體,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自由。
團隊學習力:品格的成長來自團隊,透過團隊的力量而學習。這個時代沒有英雄只有團隊。
 
這份報告,啟發我們什麼?團隊學習力是我們的教育主流嗎?
 
德國與丹麥曾經做了一次真實的教育實驗:設定一個議題,二個團隊開始找答案。過程中,德國孩子為了個人的第一,彼此之間不太合作,甚至產生敵對;丹麥孩子很清楚,每個人都是唯一,經過分工、合作,一起找答案。很多人無法區分第一與唯一的差別,而我們現行的教育,一直教導孩子爭第一,並不鼓勵唯一,這樣的現況,會成為多元智慧的團隊嗎?
 
在未來的時代,在團隊合作的氛圍下,人類必須學會如何釐清問題?如何定位問題?提出主張?如何引導?未來性如何?何者受益?何者受害?影響的時間長短?這些才是教育要學的事,不需要把所有的時間用在背東背西與反覆練習。
 
有一本書「五項修練」,談的就是團隊運作,這也是企業的運作方式:超越自己、走向團隊願景。如果要超越自己,必須要先打破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如何打破呢?一群人進入團隊的系統思考,透過了團隊的系統行動,一步步朝著清楚的目標方向前進,這種團隊過程的學習,才能夠打破心智模式,進而超越自己。這五項修練給我們什麼啟示?
 
願景的重要性在於:當你失去生命的願景,生命的效益也會隨之而去,反之亦然。「十二年國教」,是我們對政府提出的願景,一個小孩,從六歲進入學校、到十八歲步出學校,這十二年的教育必須是完整的,讓孩子們慢慢去找,找出屬於他自己生命的潛能,請不要再給孩子一個宰制的空間。
 
大人們忘記去思考「出口管制入口」的道理,孩子上大學已經不是問題,如何選對一所適合的大學就讀才是問題核心,在過去的社會,知識是被宰制的,而現在的知識是一個資訊被解放的知識,在家裡透過網路就可以得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即時資訊,企業界的知識有一部分已經超越傳統的學術大學,例如:麥當勞、微軟。反思:學校教育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如果現行的架構不改變,「十二年國教」也只是一個「九年徒刑」延長為「十二年徒刑」的國民教育。我們應該推動在多元智慧的架構之下,經由學習過程體現自由、明朗的健康生命,讓學習是以自己為主體,並建構出成熟、信心、開放、健康愉悅的人生。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3期會訊(2011.2.1)

 

環教資訊類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