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曙光-坎昆會議面面觀

您在這裡

作者
黃若亭/台師大環教所研究生

從2008年波蘭波茲南舉辦的第十四次締約國會議(COP 14),到去年期望愈大、失望更大的哥本哈根會議(COP 15),一直到今年終將邁向務實的基金機制與森林保育導向的REDD議題的墨西哥坎昆會議(COP16),筆者已經連續參加三次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議(UNFCCC)。看著每次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結論所得到的褒貶不一,我更在乎的是每年臺灣的民眾因此而關注環境議題以及相關人權議題是否有受到重視,看能否因為每年年底召開的締約國會議喚起更多人開始思考自己國家面對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與措施,進而促使政府有更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的做法。

聯合國氣候變遷金融機制
 
此次坎昆會議主要談論的議題攸關未來全球升溫的關鍵:森林。因此,主題圍繞著REDD,意為透過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挽救全球人類的命運,此議題包含了生物多樣性、溫室氣體減量、全球暖化以及原住民權益等議題,讓許多南美洲及開發中國家紛紛積極投入協商,這也是促成此次多項基金通過的原因。
 
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自領軍,由挪威總理及衣索比亞總理率領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金融機制顧問團隊(TheUN Advisory Group on Climate ChangeFinancing, AGF)於第二週的坎昆會議周邊會議上發表他們針對氣候變遷機制的金融機制報告。此聯合國高階氣候變遷金融機制顧問團隊的成立在於達成籌措一千億美元的目標。衣索比亞總理Meles Zenawi提到,需要公部門與私部門雙邊投入,才有辦法達成一千億美元資金的可能。但挪威總理Jens Stoltenberg提到,就目前的碳交易價格,很難達成此目標,因此他強調每公噸的碳價格至少需要20至25美元。未來氣候變遷基金的運用上,傾向減緩與調適策略各佔一半。
 
除了此基金外,聯合國還通過氣候變遷資金以保護現有雨林與森林的面積。但就在各國慶賀REDD資金通過的同時,在墨西哥做森林研究的德國代表以及其他NGO提出原住民權益的問題:他們擔憂未來許多國際NGO為了保護森林,拿了REDD的資金後直接進到開發中國家的森林進行強制保護,很可能因而驅趕走原本住在森林的原住民,因此,在REDD資金通過的同時,也有一股聲音試著提醒我們,要小心金錢所帶來的資本主義進而損害原住民的權益。
 
坎昆決議——希望的曙光
 
此次的坎昆決議被媒體喻為是希望的曙光,但其實坎昆決議是以去年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的架構下展開協商,維持全球暖化溫度上升幅度不高於攝氏2度C。同時要求以開發國家在2020年以前,以1990年為基準年,溫室氣體減量25%~40%。多數國家希望維持京都議定書,承諾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與第一承諾期到期之間絕對不會有間隔,決不讓減排出現停滯期。讓各開發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以及小島國家最欣喜的是聯合國與已開發國家承諾將由氣候基金資助REDD;另外聯合國通過「綠色氣候基金」,由已開發國家負責籌措資金,2010年至2012年之間將提供300億的資金,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億的資金。這些錢預計將用一半給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國家進行減緩與調適政策與行動方案。坎昆決議最後在獲得大多數國家支持,193個國家共同鼓掌通過。

其中,唯一持反對票的是玻利維亞總統Evo Morales,他強調若拋棄京都議定書,將是人類滅絕的開始。他認為將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C不夠,應該控制在1度C之內。Evo Morales會議中皆保持一貫的堅決態度,卻得到兩極的評價。有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為南美洲許多開發中國家發聲;也有人認為他刻意以難以達到之要求拖延此次會議,想讓協商破局。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後來出面呼籲各國不應該重蹈去年覆轍,非得等到一個完美的決議出現,最後全盤皆輸;而是只要有夠好決議(a good enoughdeal)出現,各國就應該加入行動。坎昆會議和哥本哈根會議形成強烈對比:在哥本哈根會議各國領導人親自現身協商,結果破局讓全世界大失所望;坎昆會議沒有中美兩國元首現身,卻促成多項資金以及坎昆決議順利通過。這其中透露出的訊息是:小國也能成大氣候,可喻為小兵立大功。最後促成坎昆會議之成功關鍵究竟為何?首先,要先歸功於許多開發中國家紛紛自願加入溫室氣體減量行列,包含中國、印度、南非與巴西,促成全球碳排放減量的推力。
 
這次會議之所以會被喻為希望的曙光,意義在於各國在民主及全民共決的透明化會議中,不需大國、不需元首,亦能達成具有基金籌措的機制以及實際能運作之國際共同遵守協議,最後坎昆協議的193個國家共識決更是意義非凡。
 
臺灣需面對的未來趨勢——坎昆調適綱要(Cancun Adaptation Framework)
 
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與地球,已經成為不可逆威脅,更是急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國際趨勢的解決方案有:減緩、調適、融資、技術發展與轉移與能力建構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在墨西哥坎昆的第十六次締約國會議(COP 16)再次強調,調適必須列為優先順序。各國必須在制度上強化調適的行動,支持調適策略。
 
此次聯合國於COP16通過成立了坎昆調適綱要(Cancun Adaptation Framework),將各國不同的責任和能力納入考量,對於國家以及區域發展的優先順序與目標。聯合國建議國家必須將計畫排列優先順序,制定並實行國家調適行動,透過成立專案和計畫,執行國家及地區的調適行動。必須針對氣候變遷衝擊衝擊、脆弱度、調適進行評估,評估時,須納入經濟、社會與環境面。須強化國家的制度與機構之調適能力,加強氣候韌性(climate-resilient)與降低脆弱度;同時在社會經濟面、生態系統皆須考慮到經濟、永續發展與自然資源的韌性。發展減災風險策略、預警系統、風險評估與管理、分享與轉移機制,例如保險,且上述計畫實施層級須包含國家、區域及地方。發展氣候風險保險制度,為未來可能之極端氣候做準備。在風險管理與減災的方面,建立起災害分擔與轉移機制,例如透過保險、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經濟多樣化和與韌性建構降低風險。
 
各國應實行國家調適計畫時,須依照之前的經驗制定國家調適行動方案,列出國家長程調適需求以及因應其需求的策略與方案,建構其指導原則。應利用與整合現有的機構與制度來執行調適計畫,達到資源最佳化利用。國家應成立調適委員會,以提升實行成效。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所提的調適綱要,臺灣未來需要做準備的就是為適應氣候變遷衝擊進行調適策略。
 
結語
 
總結,調適策略影響國家未來的韌性,在設計與決策時,規劃者就需考量氣候變遷之衝擊。國家發展時,透過分析氣候變遷的挑戰與機會,在國家、部門以及方案層級採取有效又有韌性的措施。調適的精神就是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參與其中,達到氣候防護(climateproof)之政策。須要透過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讓設計者與決策者有調適的觀念,期盼在基礎建設設計初期就能因應日後的氣候變遷衝擊,勝過日後救災。
 
在國際參與及環境外交方面,期盼國內更多環保團體能夠以NGO身分親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最重要的是與國際NGO建立網絡與合作交流機制,今年臺灣已爭取到獲得德國針對女性在氣候變遷議題權益之組織GenderCC的提名參加坎昆會議,期盼未來在女性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臺灣能有更多國際參與。
 
註:
1. R E D D 全文為R e d u c i n g  E m i s s i o n s  f r o 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中文譯為: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2. 坎昆會議共有194個締約國與會,除了玻利維亞之外的193個國家達成的共識。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3期會訊(2011.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