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的善生與善終~拒絕無效醫療

您在這裡

作者
黃美釵/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007年開始,主婦聯盟與「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合作,推動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簡稱DNR),推廣安寧療護與臨終不急救的觀念。接著在2009年辦理「活得健康,走得自然」宣導,呼籲生活起居要「善生」才能造就「善終」。經各界的努力,2009年九月,「八大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療護」正式納入健保,臨終病人得以接受最妥適的照護。
 
2010年本會編撰出版「生命記事本」2,000本,並且接受各界邀約導讀此書,鼓勵大家對身後預做交代,才是負責的態度。2012年,共讀「陽明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醫師所著「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一書,並在拜訪陳醫師後,舉辦系列「生命教育──善終」培力課程,讓更多民眾認知善終是可以預做準備的。
 
在婦委會所有成員一再討論後,認為隨著社會快速步入高齡化,我們看到的現況是當家中長者生病時,因傳統觀念讓家屬無法站在病人立場思考,而醫生的職責是救人。即使病人年事已高、已無意識,死亡是無法避免,還是要延續無效醫療,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病人痛苦、家人無奈,因此期望續推生命教育觀念,將重點放在高齡者的善終上。
 
如果老人家已走到生命末期,家人卻極力拖延病痛過程,所帶來的凌遲恐非孝順的本意。
 
回想30多年前,台灣還處於農業社會,我的二伯父因為罹癌而接受開刀及放射線治療,然而病情還是無法控制,於是回到家中休養。體力好時就坐在院子看著孫女玩耍,體力差時就躺在屋簷下的涼椅上休息。歷經兩個月的夏日時光,當最後一天來臨時,他躺在大廳,親友子孫們圍繞四周向他告別。依稀記得伯母拿著棉花沾著葡萄糖輕輕潤濕二伯父的嘴唇,並問他有沒有積欠他人財務,二伯父回說沒有後安詳地離世。那幅平靜而自然的畫面,雖然已經過多年,但卻深刻留在我的腦海裡。
 
反觀現在醫療先進的時代裡,重症末期的病人所面臨的什麼樣醫療照護呢?陳秀丹醫師在其著作序中提到,護理之家的住民,很多是意識不清、身上有著氣切管、鼻胃管、導尿管,甚至患有多處褥瘡的可憐人。此等病房有如人間煉獄,病人四肢攣縮變形、舌頭吐出、口水及痰液沾溼胸前,終日躺在病床上使用呼吸器。陳醫師省思著:是什麼樣的醫療制度、什麼樣的家屬與社會價值觀,讓這類病人平白受苦?她呼籲透過立法來賦予醫師權責,可以選擇適當方式來維護病人的尊嚴與利益。醫師有權利也有義務要保障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善終是醫療人員和家屬送給末期病人的一大禮物與承諾。
 
台灣已邁入老人社會,2010年統計國民平均餘命男性為76.1歲、女性為82.7歲,但生命的品質不見得隨之提升,許多老人依賴呼吸器來維持生命。由於醫療資源的普及,愈來愈多的重症病人在生命末期被送進加護病房。目前台灣加護病房中有超過八成的病人,一旦拔除呼吸器便會死亡。若病患年歲已高且健康衰退至瀕臨生命終點時,折騰病患的維生設施到底是在維續生命,或延長死亡的過程?這是醫療人員與家屬所面臨
的痛苦抉擇。在現有的法律之下,除非病患本身或其家人已經簽署DNR,否則在緊急搶救之下,醫生不得不進行所有可能的緊急搶救,而這些緊急的搶救措施可能演變成持續的痛苦與折磨。
 
研究證實,安寧照護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及其他症狀,降低對病人無益的侵入性治療所造成的痛苦,維護其身心靈的尊嚴。讓病人能把握生命後期的有限時間,完成人生最後的心願,在家人陪伴下安詳地離開。病人與家屬能生死兩相安,雙方都無遺憾。
 
死亡最深層的意義,應該是讓活著的人可以活得更好。如果我們平常就有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心理準備,將可以更安詳平靜地接納最後一天的到來。簽署DNR,讓我們可以保有自己的選擇。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