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分享,讓食物更有意義--梁小嫻與何秀芳[一顆剩菜看環境危機]講座

您在這裡

作者
鄭婉郁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根據2013年,《天下雜誌》利用環保署廚餘回收及垃圾性質分析統計推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生產96kg廚餘,這讓我們不禁要去思考,到底食物在哪個環節被我們給丟棄了呢?11月28日邀請梁小嫻與何秀芳來與大家分享『一棵剩菜看環境危機---從食物分享計劃說起』,給予我們不同的衝擊,藉此機會瞭解其他地區國家看待食物的機會。

 

 梁小嫻小姐開宗明義的要我們去想一想: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產生食物,而我們如何去對待食物呢?之後一堆的數字在眼前閃過,「全球每年生產13億噸食物,被丟棄或浪費的占了生產總量的30%…」、「美國每人平均丟棄100公斤可食用的食物」、「澳洲家用垃圾有40%是食物」、「西班牙每人每年浪費163公斤的食物」、「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日本每人每年浪費的食物約180公斤」…讓人膽戰心驚,甚至連貧窮飢餓的非洲,都因種植出口給其他國家加工而有食物浪費的情形發生,這更是讓我覺得害怕,原來我們都在有意無意間丟棄食物而不自覺。而這些食物的浪費除了有效期限與賞味期限的制約外,還有就是對新鮮、美好食物的想望,這些想望讓許多的東西在產地就被處理了,所以我們可以說,食物被丟棄的原因各式各樣,卻每天不停的在上演中。

 而離我們最近的香港又是如何?香港政府估計香港三個掩埋場於2015年飽和,其中「廚餘」佔所有垃圾之首,因此民間開始有「食物分享」的運動,透過了解食物被拋棄的原因,利用人力小範圍定時去收集這些原本要進入垃圾桶中的食物與加工品,回來後經過篩選與分配,然後請需要的人來領取或分派出去。有人發問:「難道沒有人因此而吃壞肚子嗎?」「目前為止沒有發生過,因為所有的回收品都是當天處理完畢,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且東西都是回收來的,所以也訂定免責條款。」香港只有一個單位有做煮食分享,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廚房,其他都沒有廚房,所以直接派送,當天處理也不會有貯存的問題。如果太多了,就做些加工處理,還可以拿來做酵素或是堆肥,根據統計,從2011年4月開始到2012年3月間總共回收240噸的食物,亦送出221頓食物。因為回收,開始讓這些攤販或商店去思考,為什麼剩下這麼多,消耗哪些成本,是不是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泰國的食物分享計畫,最值得學習的做法是在社區這部分,社區到批發市場收回不要的蔬果烹煮分送,最大不同是他們不使用塑膠袋裝食物,而是跟附近的寺廟回收用不到的食物盒,用這些盒子循環利用,減少了塑膠袋的使用,也避免了對環境的傷害,這是一種體貼,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愛護。而此食物分享基金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海推動,希望在計劃完結後,讓行動可以在地方生根繼續下去。他們一直強調,他們只回收,不另外購買需要的食物,也不接受為捐獻故意購買的食物,想一想,我覺得這是一個反推自己,邁向更好的一個循環,讓大家都去正視自己面對食物的想法是什麼,在購買行為上是否願意多想一想,達成一個經過思考的過程。

 

 除食物分享計畫外,他亦與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對環境的破壞,就是海產養殖,不論是人工飼養或是海洋圈養。食物從生產、製作、運銷過程中,所使用產生的水、土地、能源、人力等都是一種大自然的消耗,地球是否可以負擔呢?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思考。之後的Q&A大家亦熱烈討論,欲罷不能,可見大家對此話題的重事,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學習分享。這場講座讓我們去了解與思考,如何面對食品浪費這件事,並且在做食物分享回收可以多想想怎麼做事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又可以讓人們去面對自己的飲食觀念,謝謝梁小嫻與何秀芳的分享,讓我們學到更多的做法並思考其他的可能。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