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典範轉移/北部綠食育培訓紀錄7
您在這裡
「2016年綠食育種子解說員培訓課程」是由我們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我們的好姊妹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策畫。基金會在「綠色飲食教育(簡稱:綠食育)」的倡議與行動已經累績多年的經驗,一直希望綠食育不只是教育行動,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行動。學員在經過綠食育培訓後成為綠食育種子解說員,將能夠在合作社站所與其所在的社區或是學校做更多的綠食育推廣,以下是我們課堂中的精彩內容摘要,分享給更多有志一同的夥伴共同學習。課程來到倒數第二堂,我們將要從農業發展來看為何需要綠食育,一起來瞭解「農業的典範轉移」!
種豆趣-響應國際豆類年
今日(5/19)的綠食育培訓,將要從「農業」的角度切入飲食議題,深入瞭解我們的日常飲食生活與國際糧食情勢有何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課程一開始,我們先從響應國際豆類年[1]開始-大家一起種豆趣。本活動由本會資深專員玉鈴帶領大家一起種樹豆[2],樹豆需要充足的陽光與水分[3],還有與學員們細心的呵護喔!種好樹豆後,今天(5/19)我們邀請臺大郭華仁名譽教授來與學員分享何謂「農業的典範轉移」。
農業需要典範轉移
講題一開始,郭教授請大家思考,在人類還沒移民其他星球之前,我們須確保一兩百年內,人類不要被自己的科技給毀滅了。在工業革命以來,許多產業都朝向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農業也不例外。從臺灣的發展脈絡來看,我們國家在訂定憲法時,也將「農業工業化」明文寫入[4]。
然而,蔚為主流的「工業化」正開始轉變。在2013年9月18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提到由目前盛行的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典範已開始轉移至生態有機農法、小農與地產地消的在地糧食體系。由此可見,因應全球糧食問題,工業化的農業型態也漸漸轉型。
聯合國糧農組織主席José Grazianoda Silva在2015年2月22日提到,農業需要典範轉移,因為現行農業(即慣行農業)無法防止土壤的破壞與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將無以為繼。郭教授透過上述的整理,讓學員們能很清楚的知道,目前國際間已經開始倡議農業的典範轉移。
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V.S.化約論
面對氣候變遷,近年來有些人提出了「氣候智慧型農業」,是一種能永續生產、能適應環境、減少溫室氣體釋放、更能達到糧食安全與發展目標的農業生產系統,期望能在維護糧食安全、因應氣候變遷及永續天然資源利用與生產利潤上達到理想的『三贏(triple win)』境界 [5]。
郭教授將現代化農業劃分為三個階段,又稱為「農業的3G革命」。首先,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大型農機具與高產種子的發明與發現,捲動了農業第1G革命:綠色革命,開啟農業的工業化時代,也就是現在所指稱的慣行農業。
慣行農業帶來的環境衝擊,郭教授推薦學員閱讀《寂靜的春天》一書,此書清楚呈現了慣行農業帶來的生態與環境問題。郭教授也舉了「施用氮肥」的案例來呈現慣行農業的影響,過多的氮肥會造成土壤硬化(缺氧)、含水利差(缺水)、養分流失(缺肥),甚至也是造成全球暖化與優氧化等問題的原因之一。
而慣行農業為何會帶來環境衝擊呢?答案是「化約論」[6]。化約論將複雜的農業生態系統,簡化成為只要投入養分、控制病蟲害與其他影響產量的因子,就能穩定生產的產業,忽視了農地的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的多功能性。
從極致化約到草根革命興起
農業第2G革命:基因革命(Gene revolution),是化約論的極致體現。基改作物的出現,看似要將農業帶向更好的境界,但是基因汙染事件、偷種事件、專利糾紛、增加農藥的總用量、造成超級雜草與超級害蟲及第三世界國家小農受害等問題,也在基改作物問世後一起降臨。而基改作物的開發與利用權,還有其帶動的巨大利益,卻多由基改公司收割。基因革命雖然為農業引入了新的科技,但目前整體基改作物發展並沒有完全朝向解決環境問題與糧食安全的方向努力。
由於綠色革命與基因革命並沒有解決根本的糧食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農業的典範轉移」,我們要有新的思維。郭教授整理了國際走向,並結合自身學識與經驗,提出了農業第3G革命:草根革命,其主要目標是要取回農業產銷以及飲食的自主權,需要務農者、加工者、銷售者與消費者一起來改變。
草根革命的作法會是基於健康、生態、公平、謹慎的原則,需要專家學者與民眾攜手來完成使命,創造出和諧永續的社會。基於草根革命的理念,務農者使用的各類有機農法上,要能維持生態平衡,使農作物產量維持一定之穩定性。同時,反對大企業的食品壟斷行為及不安全的食品,希望消費者開始支持農民市集、社區支持型農業以及友善食品商店,並且持續推廣新的飲食教育運動。
<郭教授提出的草根革命架構>
氣候變遷 看看法國怎麼做
講完農業發展現況與草根革命的理論與做法,郭老師將議題轉到氣候變遷。去年(2015)「京都議定書」到期,同年11月底於巴黎召開的第21次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COP21),會議產出了「巴黎議定書」,試圖從由上而下的強制約束,改為由下而上的自願減量方式,強調各國減碳之正面貢獻[7]。回應此會議,法國提出了「生態農業(AGROECOLOGY)」,預計2020年法國農業將有一半改用生態農業,而法國在2014年通過的《未來農糧林法》,更是要將整個現行的糧農體系帶往生態農業方向,要讓糧食與農業皆能夠「綠化」,使糧食更為充足、更為安全、農民與消費者有更好的關係。
生態農業有10個關鍵[8],法國於法案中提出具體目標與做法附註如下:
- 訓練今朝明日的農夫 [法國作法:投入農業教師的再訓練]
- 強調整體性的體制(善用已有資源、減少外部投入)
- 減少農藥使用 [法國作法:生物多樣性法案,直接禁用類尼古丁農藥、授權環境部長禁止類似農藥的使用]
- 採用自然方式保護農作物
- 減少動物用抗生素 [法國目標:5年內減少20%]
- 採用永續經營的養蜂業
- 善用農場固體、液體廢棄物做堆肥
- 促進有機農法 [法國作法:轉型經費,每年投入1.6億歐元]
- 育成與選用正確的品種
- 在農場種樹,以有效利用林木等目標邁進。
士工商 齊心挺農
最後,郭教授呼籲士工商都應該要挺身衛農,因為後石油的時代已到來,糧食危機、務農者老化、農家與務農者所得偏低、農地不當徵收等問題一一浮現。我們要思考如何讓農業再生,讓農業人才不要持續斷層,也要開始嘗試以有機/友善環境農法生產作物,政府需要實行環境補貼政策,實踐預算轉型,不要再讓不當的休耕與農藥化肥補貼政策讓台灣的農業停滯在慣行農法中。面對未來,我們需要的是能復原生態、有益地球環境的農業方案。
而農業的典範轉移會不會淪為空談,就看我們的決心。最後,響應國際豆類年與基金會「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的行動精神,郭教授也與大家分享世界各國豆類與特製方法(食譜)[9],期許學員們應盡可能每天為自己煮食一餐在地的豆類餐點,期待未來藉由學員們的力量,將農業典範轉移的觀念,草根革命的理念,一點一滴地擴散開來,不管是任何行業,都能理解友善環境的重要,並尊重與支持實踐此法的農業型態。
[1] 2016國際豆類年在台灣https://2016pulses.blogspot.tw/
[3] 種豆三部曲:浸種、催芽、種植
浸種 |
催芽 |
種植 |
樹豆因外殼較為堅硬,水分不易滲透,需要吸收充分的水分可誘使發芽。先將種子洗淨,放入容器中加清水3-4小時。而不吸水的豆子,俗稱鬼豆不具發芽能力。 |
可確保種子發芽整齊。將浸種完的種子放在盤上,蓋上餐巾紙保濕,催芽1-2天(溫度會影響催芽時間,溫度越低催芽的時間越久) |
先將報紙摺成適當形狀放置盆栽底部,再放入適量有機土,然後以種子的1.5-2倍深度,將種子覆蓋。土壤深度約為盆栽高度8-9分滿即可。第一次澆水到透,第二次澆水為發芽之後,夏天應早晚各澆一次水。並可為植物做記錄。 |
[5]楊純明,2013。〈氣候智能型農業生產─從環境親和調適評估機會與挑戰〉,《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10:3,頁217-228。
[6] 延伸閱讀請參考農業的典範轉移:由慣行到有機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3312 。
[7] 更多內容請看COP21連線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43380
課後補充資料:
- 「草根革命」走向永續的路-良食糧方系列講座活動後記http:
//www.huf.org.tw/essay/ content/3224 - 農業的典範轉移:由慣行到有機(紙本本會會訊第270期) https://www.huf.org.tw/essay/
content/3312 - 南社綠食育解說員/農業的典範轉移https://www.
huf.org.tw/essay/content/3545
- 《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種子學》 作者:郭華仁 出版:臺大出版中心 〈郭華仁畢生研究《種子學》專業上市〉https://
www.newsmarket.com.tw/blog/ 80519/ - 《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 作者:Reachel Ca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