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您在這裡

[主婦與我]主婦聯盟,我愛您!

「主婦聯盟」我愛您,真的,真的好愛您! 50年前,在雲林斗六老家,我開始有一位溫柔婉約的媽媽養我育我;25年前,在台北何其有幸突然有一群熱情的媽媽來疼我,其中有年長的媽媽也有比我年少的媽媽,媽媽們的可愛的容顏影像至今常在我腦海中浮現,耳邊熟悉親切的聲音像似保子、曼麗、慎恕、月嬌、貴燕、美鸞、秀惠、樹華、淑英、來紅、裕琪、凱君、晏子……。 一切緣起於1987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圖書室,記得當時保子及幾位環保媽媽想查尋有關垃圾處理的相關資料,圖書室資料雖多,媽媽們卻無從著手,在茫然之時,我與媽媽們有了第一次邂逅,從此我有了很多很多位媽媽來疼愛。 在環保媽媽們的協助下,...閱讀全文

[主婦與我]就這樣,台灣有了主婦聯盟

每個歲末,都要在心裡列上一串長長的名單,感謝他們,讓我的日子過得如此美好。而「主婦聯盟」和「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總是早早就跳了出來。 我很高興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幾件讓世界美麗一點點的好事,而催生主婦聯盟和綠主張,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多年前,台灣還處於經濟掛帥的時代,對民眾來說,環保和生態都是陌生的字眼。當時我在報社工作,因為參與國家公園與古蹟的指定探勘,認識了很多關心生態與環境的學者專家,也驚見了躺在中研院內台灣土地毒化的研究報告,於是決心為維護台灣這個美麗之島而努力。這些專家學者努力地教導我,而我則努力地透過新聞和報導,與一些同業夥伴,積極倡議這個課題。 有一天,馬以工女士來找我,她說...閱讀全文

[主婦與我]從閱讀媽媽到媽媽研究生

會訊上看見的主婦聯盟成立25年徵文訊息,忍不住放下手上教人要愁白頭髮的研究論文撰寫,提起筆來說說我與主婦聯盟的不解情緣。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媽媽、家庭主婦,結婚20年後,因緣際會地進入主婦聯盟工作,四年後,與兒子同時考進研究所就讀。找出30年前的畢業證書辦理入學手續,成了媽媽級的學生,直至開學進入學校正式上課才真正相信:這是真的――我要讀研究所了。 無法想像:如果沒有主婦聯盟,我的人生會如何? 母親是位傳統的女性,嫁進一個三代同堂、五位妯娌同住的傳統家庭。生了大哥之後,為了不讓父親子嗣單傳,連生了六個女兒才盼到了么弟的出生,溫良謙讓的個性,讓她在傳統的大家庭裡吃盡了苦頭。 更甚於母親,我遠嫁台中...閱讀全文

[主婦與我]自然的生活態度

國小放學後,媽媽常常帶著我走進水源市場後方的巷子,到一個門口掛著一塊木匾,寫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地方。那裡有很多書、辦公室和教室,還有許多媽媽在這裡開會、上課。 起先我並不清楚她們到底在忙些甚麼,媽媽開始在家裡煮回鍋油肥皂、在陽台做廚餘堆肥、到學校示範如何用螢光燈檢察衣服有無螢光劑、帶著我們做植物與水土保持的實驗。她變成了「環保媽媽」。後來還取回很多幻燈片、投影片在家裡播放,原來是在準備當講師啊!媽媽越學越起勁,不但四處講課、開會,爾後還召集更多朋友成立「生態關懷者協會」,繼續將環保從生活延伸到靈性層面。 耳濡目染之下,環保變成一種自然的生活態度,在經濟掛帥的社會氛圍裡,...閱讀全文

[主婦與我]賀歲

主張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 婦女共同討論,合作思考,一起行動。 聯合社會團體,針砭時政,關懷鄉土。 盟主身兼數職,帶領組織,允文能武。 環境理念倡議,消費把關,教育關懷。 境界領域跨越,搖籃菜籃,海洋高山。 保護環境生態,餐桌安全,永續世代。 護衛家園良田,友善農地,提倡有機。 基礎穩固紮實,謙和不亢,理性堅持。 金枝玉葉老少,各個溫暖,人人友善。 會聚英雌好女,提升生活,改善環境。 二話不說加入,姐妹同心,相互扶持。 十方良才善緣,同修共學,齊聚合轉。 五穀作物豐足,糧食自主,全民幸福。 周遭友好報到,齊聲唱和,牽手同樂。 年盛到老無退,參與無悔,生命無愧。 慶賀二十五歲,主婦聯盟...閱讀全文

跨越25的姊妹力量

在主婦聯盟,每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可以走出一段不尋常的人生。這是我們這群女人的故事,也可能是妳、是她的故事。25年,這些媽媽們不因事小而不為,相信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能為家人帶來健康幸福的生活。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女性的青春歲月,參與環境運動,成為合作經濟的改革力量,並連結全球脈絡與推動在地實踐,讓台灣有了主婦聯盟。閱讀全文

基改作物第十一講:我國該不該發展基改作物

目前我國有三個單位在管理基改產品。國科會是在負責基改產品的研發科技,農委會負責基改作物、基改魚、以及基改動物的生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則是負責管理基改食品。閱讀全文

[主婦與我]那一年,我遇見主婦聯盟的女兒

回憶總是似遠還近,有些事儘管相隔多年,卻清晰一如昨日。臨沂街、恆春小鎮、甘肅路、台北街頭和水源市場旁的汀州路,一些熟悉的街景畫面,像快速轉動的電影膠片,從腦海裡閃過。那25年的歲月,看似漫長卻又轉眼一瞬間。 樓頂樓腳不相識 1987年2月在《自立晚報》的實習接近尾聲,我轉往《新環境雜誌》打工,印象中應是拜劉克襄的推薦吧!那時雜誌社位於臨沂街7樓,在那裡,我認識了做田野調查的楊渡、李疾,還有剛出道的攝影侯聰慧,以及常去開會、參與編務的柴松林、馬以工。 在那為期僅一、二個月的編務校對工作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剛起步不久的反公害運動,李長榮化工汙染、鹿港反杜邦運動及台中三晃農藥汙染等公害事件,...閱讀全文

[志工群像]逝去的她者--彭婉如

紀念婉如,期許台灣終能成為「善待女人與小孩」的安全島。閱讀全文

[人生鏡相]記大安森林公園的誕生

大安森林公園位址早在日據時代就規畫為台北市七號公園,但在那段戰後窘困時期充塞著違章建築,到了八0年代台北市政府終於決定拆遷違建,但同時也變更了都市計畫,將原應該是市民公園改為大型體育館。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