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實習園地】原點思考 原味生活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系4年級同學,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參與本會活動。 2013.3.19 銅板農學院(張錦龍)後記 原點思考,原味生活 究竟何為有機耕作?常見的說法是一種不汙染、不破壞環境,而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這其中會因地因時而有不同的定義,但在張老師的定義下其實很簡單,有機就是一種堅持,堅持回到初衷、回歸自然,形成健康、安全與生態上的平衡。不必參雜過多的條件,只要堅持好山、好水、好土這三項條件,就能符合有機栽培適地、適時、適種的要求,重回大自然的懷抱,品嘗農作物最純粹的滋味。 為何要實施有機栽種 有機耕作起源於生態環境遭受汙染及破壞後的省思,...閱讀全文

「愛」是春捲最澎湃的配料

小編前記:清明時節雨紛紛~特別邀請婆家在水底寮的南琦與大家分享,南台灣的清明特色-春捲。南台灣的春捲和台灣其他地區有什麼不一樣呢?且聽南琦細細說。 水底寮小乖阿嬤的春捲大餐材料豐富遠近馳名,已經是我們家除了過年之外第二重點節日! 今年的春捲大餐照例配合大家的休假時間提前在3/31舉行。台中的小叔帶著小兔妹回來了;海口的小叔公也帶著兒子媳婦小孫子一家人一起到訪跟我們同樂。 接近午餐時分,偌大的廚房裡充斥著小孩奔跑歡樂的聲音、瓦斯爐上酸菜肚片湯燉煮的嘟嘟聲、還有大餐桌上幾個大男人磨刀霍霍或切烏魚子或切香腸或切蛋皮的咚咚聲。開飯前半小時,女人們在瓦斯爐前忙著一道道的食材烹煮、...閱讀全文

2013台北地球日市集

413~14,2013台北地球日即將登場,我們臺灣博物館前廣場見!閱讀全文

2013全國NGOs環境會議(十週年)

2013/4/21(日)上午九點於台大社科院召開2013全國NGOs環境會議10週年活動,當天下午由本會於臺北NGO會館舉辦「全球化與食物安全」論壇,歡迎踴躍報名參加!閱讀全文

【親子講座之1】給小孩一雙強壯的翅膀

主婦聯盟安排了4/8、 5/6、 6/3這三個星期一的上午10點到12點, 在這幾個小時的分享中,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親子教養和飲食養生路程的箇中甘苦。 時間 :2013年4月8日(一) 10:00~12:00 主題 :給小孩一雙強壯的翅膀 講師 :楊彬彬醫師 / 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本來是一位肝膽胃腸科醫師,十三年前小孩出生後, 因緣際會下回歸家庭,成為一位兼職醫師。在這十幾年中, 體會練習上天賦予的角色,母親。) 內容 :健康與快樂是母親希望能給予孩子的禮物,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每一個小細節,需要我們的耐心與毅力。 地點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閱讀全文

「守護森林 從心做起」系列講座

地球之肺-森林面積不斷削減,加速暖化與生態系崩解... 當有一天綠蔭難尋,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危機與失落? 聽聽生態作家劉克襄分享樹木與人類的生命連結;聽聽趙榮台博士分析森林與環境變遷的關係 重新反思我們的生活如何影響森林資源 再次一起學習「守護森林 從心做起」!閱讀全文

【舊會訊新情懷】1993年的反核小孩

2013年起,我們將陸續介紹過往的會訊,讓大家得以從封面和摘錄內容的吉光片羽當中,品嘗咀嚼26年來的醍醐味。 主婦聯盟第72期會訊 1993.5.1出刊 這一期的核電專刊談核廢料的輪迴、核四的興建與否、談為什麼反核、解說輻射劑量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改善能源效率是否成為未來的能源革命? 好像是一種永無止近的惡夢循環,關於政府、核電、土地、人民、健康、能源。 20年過去了,封面上的小孩,現在都已經是20幾歲的大人了吧,或許正在台灣或世界上的哪塊土地發光發熱。 反觀,而我們的核電廠則又老了20歲,繼續生產出數以千計的核廢料。 不管怎麼看,投資小孩絕對是比核電廠來的有效益的,不是嗎?

滅龍行動-前進葉石濤紀念文學館!

「滅龍行動」,滅的是什麼『龍』?保麗龍!期待透過故事的引導,讓孩子認識正確的垃圾分類;勤文帶著大家從影片中了解保麗龍對於台灣海岸的危害,以及日常生活中暗藏了多少的保麗龍。閱讀全文

【舊會訊新情懷】1994年的反核手印

2013年起,我們將陸續介紹過往的會訊,讓大家得以從封面和摘錄內容的吉光片羽當中,品嘗咀嚼26年來的醍醐味。 主婦聯盟第99期會訊 1994.5.1出刊 1994年5月出刊的第83期會訊,有著令人怵目驚心一片反核行動手印。 民國七十二年爆發的輻射鋼筋事件,一批意外偵測到輻射的鋼筋雖被禁止使用,但卻禁止「告知國人引起恐慌」。直到73年台北市龍江路民生別墅落成,一位牙科醫師開新診所請技師來安裝X光機,卻意外發現儀器還未通電,但空間中卻已偵測到「13-28豪侖琴/小時」的輻射値...。 台電核二廠排水口發現大量變型花身雞魚(祕雕魚),脊柱成S型彎曲,舉世罕見。 核電,真的安全嗎?...閱讀全文

說好的死亡呢?

如果不是去看了蔡瑞月舞蹈節,那晚舞碼之一是澳洲編舞家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如果不是第二天,接到我們共同的好友來電,告訴我,妳當天因癌症過世了...我是不會把這本書拿起來看的。當「死亡」突然變成需要再度理解、思考、探索和試圖超越的主題,閱讀裏頭的悲鳴似乎變成一種療癒宗教儀式,於是,我翻開扉頁求索和祈禱。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