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藍色海洋無伴奏安魂曲

2048年,街角餐坊門口招牌:今日特餐-花生醬水母三明治/炸水母配薯條! 童年海鮮記事 身為南部海邊人的小孩,我從來也搞不懂那些被視為珍饈的海味(例如蟹黃、魚肚或蝦膏等…)到底有何美妙之處,且吃魚技術超級差勁的我,如今腦海中也只依稀記得那吐不完的虱目魚刺和滿手魚腥味的兒時回憶。 長大之後到了台北,才知道幼時吃到厭煩的土魠魚和虱目魚竟是這城市中難以企及的美味,而且不論如何比較,我始終認為家鄉似乎更勝一籌(不過也許是我思鄉作祟也說不定)。 然而,自從看了<魚線的盡頭>影片及<海鮮的美味輓歌>一書後,我開始猜測並暗自擔心著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會不會導致我的兒時海鮮回憶真要成了歷史?...閱讀全文

行動就從2010-日少20公升水/月省10度電

永續發展: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 計算環境帳當我們透過各種方式紀錄自身家庭資金收支情況時,你可曾在檢視家庭中的飲食、住宅、交通、教育及娛樂等花費中,發現隱含了「環境資本」?這筆環境帳,該怎麼看,又該怎麼計算? 2009年,本會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推出「環境家計簿」,讓社員藉由紀錄家中水、電、瓦斯、汽油等能源費用,逐月檢視各項能源使用量及費用的變化,了解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對環境造成的負荷。 20 —10 2010年,本會以「環境家計簿」為工具,推動「日少20公升水/月省10度電」的家庭運動,...閱讀全文

河岸留顏

1度水代表的是什麼?是1,000公升的水,也是某國人民一個月的用水量。那是用多少代價換來的?在台灣,它需要由水庫蓄水、送到淨水場經過混凝沈澱過濾消毒等步驟,再藉由管線及加壓站送到你家,你覺得這要多少費用才合理?兩個月一次的水費單,藏著瞭解台灣水環境的密碼。閱讀全文

推動變革的潛力股-女性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力

女性在氣候變化中的調適能力,要比一般人辛苦。傳統以來,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幾乎都是家人三餐的提供者、家務清潔的管理者、家人健康的照顧者、以及社區無償勞動的參與者。閱讀全文

綠色迷思-生質塑膠環保嗎?

生質塑膠(Biomass Plastics)是利用玉米、小麥、馬鈴薯等所富含的澱粉、纖維素為原料,並運用生化科技,經過精煉、發酵、合成等程序和其它可藉由堆肥過程分解的聚合物所形成的聚乳酸。閱讀全文

「簿」能沒有你-兒童能源工作坊

主婦聯盟於2010年2月4日及9日,針對國小10~12歲的學童,舉辦兩場「『簿』能沒有你」兒童工作坊,希望從對世界都還抱持的莫大好奇心的學童開始,引發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進而回到家中影響父母、家人甚至親朋好友。 有趣的是,根據小朋友的回答,有一半的以上的參加者都是被爸媽「強迫」來參加的。為了讓小朋友能夠瞭解地球面臨的能源危機,講師傾注全力,就是為了編出活潑有趣的課程,讓孩子們能從玩樂中學習、從體驗中成長。 第一堂課我們用故事讓小朋友去瞭解一個成品的背後需要耗費多少能源,而各種用電皆是由煤、石油、天然氣或水力等能源轉換來的,並以畫圖說故事的方式,讓小朋友自行討論發電方式的來源(如火力發電:...閱讀全文

新好父母-陪伴與溝通

由於社會結構的改變,雙薪家庭成為必然的趨勢,親子相處時間相對減少了,如果不在孩子幼年階段用心經營親子關係〈質重於量〉,那麼當孩子進入以朋友為重的青少年時期,要想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可就難上加難了!閱讀全文

安心踏實-活得越老越健康

婦委會在今年三月,由真琴帶領大家一起讀日本上野千鶴子著作的「一個人的老後」這本書。有一半日本人血統的真琴(因為媽媽是日本人),加上曾留學日本的緣故,對日本文化有很深的瞭解。這本教我們這些熟齡女性如何為自己的老年做準備的書,由真琴來導讀可說是不二人選。書中相關的人名或地名,在她補充資料的說明之下,很容易就把大家帶入書中的氣氛裡,讓我們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及思想,提高讀這本書的興致。 作者說:「二十一世紀是歐巴桑的世紀。」未來老人問題就是女人問題,長壽的歐巴桑應該提早理解要如何獨自一人,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因為大家普遍擔憂的是:老年可能會出現的病痛,該怎麼面對。 日本的經營指導之神——...閱讀全文

[台中分會]一盤故事,上菜囉!(下)

《吃朋友》書中每一個朋友的故事精采,簡媜的文筆感人,書中分享的食譜都別具有特色。周二讀書會,好友們聚在一起,一邊讀書、一邊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與菜餚,有淚有歡笑,同樣讓人感動十分!閱讀全文

[合作社]尋找內心的桃花源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懷念著昔日的情景,不妨現在就打開電腦,在Youtube網站上搜尋“里山" 或“satoyama“,就可以看到那個桃花源。(或向公視購買影片。)敝人深切地期望透過這部片子能夠化開都巿人內心那層厚厚的堅冰,讓我們一起在合作社落實親土愛農,找回我們內心久違的桃花源,為下一個世代催生出屬於台灣的夢幻里山!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