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示範輔導計畫成果展6-美濃愛鄉協進會
您在這裡
【校園午餐食材在地化】
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食農教育的永續發展實踐
主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賴曉芬常務監察人;報告者:美濃愛鄉協進會/邱靜慧總幹事
圖: 美濃愛鄉協進會邱靜慧總幹事報告現場
偏鄉中央廚房計畫對美濃地區學校營養午餐之衝擊
行政院2021年開始推動「偏鄉地區中央廚房計畫」以解決偏鄉學校在午餐業務上人力不足等問題。雖立意良善,但卻造成原先在美濃區推行食農教育學校的衝擊。當地許多學校都有自己耕種的學田,其也提供營養午餐的使用。而校園廚房內的廚工、指導的農友大多都來自社區,中央的政策將原先完整的鏈結打破。
雖然2022年7月15日「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中同意在「偏鄉中央廚房」政策下,得以維持自辦廚房模式,但食材的選購仍須有九成以上符合三章一Q。然而,學田無法申請標章以及美濃許多在地食材尚未建構產銷履歷等標章,長期合作農民和糧倉的有機食材不一定符合規定,對當地原有的食農教育模式造成衝擊。
在政策下仍堅持自辦廚房的龍肚國小
即使在政策的衝擊下,龍肚國小仍堅持要維持自辦廚房,此決定也獲得學校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龍肚國小在日治時期因其是水源源頭且封閉地形條件優勢,作為農業補習學校,而後也持續推動當地學生種稻米、小麥及蔬菜等。龍肚國小從2004年開始在食農教育上深耕,歷經18年的摸索,在去年將食農教育之課綱完成,其中也包括種稻、生態、客家文化等,也有推出生態教育繪本。
圖:龍肚國小推出的生態繪本以及學校食農教育特色,取自講者當日簡報
美濃食農教育的永續發展實踐
計畫目標為:透過「美濃食農教育公私協力平台」的建構以及「參與式規劃」,創生「午餐食材在地採購」、「食農教育與自辦廚房共構式」的可能方案。
美濃愛鄉協進會透過主題訪談與資料蒐集,探討:在地食材供應的可能性、家長端對自辦廚房的想法、自辦廚房運作困境、社區供餐運作狀況以及營養師工作,並從中發現問題,擬定「龍肚國小食農教育暨社區支持系統計畫」。
美濃愛鄉協進會為了達成計畫目標還舉辦了以下活動:
(一)專題演講:認識議題、共辦共學
分別和美濃區兩間中央廚房學校合作辦理專題講座,邀集第一線的校園午餐工作者、學校老師及家長、社區夥伴,共同探討在地食農永續實踐的可能性。
(二)願景工作坊:社區參與、方案探討
目前舉辦兩場次,主題分別為「自辦廚房營養師的角色」、「食農教育與小校翻轉的再思考」。
(三)願景平台會議:建構「美濃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公私協力平台」
邀集農糧署、台南市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美濃區農會、旗美社區大學、專家學者,期望在食農教育法的推行及實踐下,探討高雄學童食在地好米的可能路徑。
(四)食農教育成果觀摩:國產紅豆校園食農推廣
圖: 美濃愛鄉協進會計畫之執行效益,取自講者當日簡報
美濃愛鄉協進會未來展望
- 打開食農教育未來推動策略的思考向度
- 美濃綠食圈平台銜接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動計畫
- 「龍肚國小食農教育暨社區支持系統計畫」陪伴執行
- 美濃區學校午餐食材供應合作社籌組之可能探討
- 相關議題追蹤討論及思考
圖: 與談現場
與談人:
美濃愛鄉協進會/邱靜慧總幹事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玠廷副主任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周家慧主任
農業部農糧署/陳啓榮主任秘書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朱姝瑾科長
討論議題:
(一)食農教育推動委員會如何有效運作,連結更多在地網絡參與。
(二)以減碳為原則,農業生產縣市學校農產品應以在地食材為優先採購。
(三)偏鄉地區營養師與食農教育人員資源是否可以進行調整與資源整合。
主持人賴曉芬首先提及食農教育本身是目的,也是解決問題的好策略。並發出「食農教育要如何融入地方更為全面?」的扣問,開啟本場次的議題討論。
營養午餐是傳達食農教育的重要媒介
身為該計畫案的輔導員之一,周家慧提到在此案例中,美濃悠久的食農教育傳統卻被政策打破。營養午餐是重要的媒介,除了有助於食農教育的氛圍營造外,其可用食材和學農的互動,喚起對在地食材的關注。高雄市食農教育的推動會可協力,尊重食農教育的在地特色,未來期待能讓採購機制可更加突破。周家慧也鼓勵美濃愛鄉協會的自救方式:協助小農,組成合作社以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的想法。
拓展議題,龍肚國小案例並非只是個別學校問題
陳玠廷開宗明義表示龍肚國小的案例具指標意義,其非單純解決個別學校的問題。雖然中央廚房的政策可以照顧到大多數的學童,然而政策推動後,讓原本就運作良好的自辦廚房無法發揮。其案例也帶動學校推行營養午餐,自辦廚房扮演的角色為何的思考。在不同機制中,中央廚房、自辦廚房的學童和家長得到的感受會有所不同。
透過龍肚國小長時間發展的案例,可以具體地凸顯食農教育議題的豐富度,應從其中去拓展議題,並非只是解決單點的問題。
教育部與農業部的營養午餐政策
朱姝瑾提到「偏鄉地區中央廚房計畫」能以大帶小,讓校群採購3章1Q的食材更為容易,其用意並非排擠像龍肚國小運作良好的自辦廚房,教育部反而希冀能提高優良自設廚房的比例,向日韓看齊。
《學校衛生法》對營養午餐3章1Q食材取得有嚴格規定,而農業部章Q食材的供應平台可以輔導在地食農取得章Q。農業部農糧署的陳啓榮主任秘書說明約莫在106年在食安五環的政策下才開始推動食材3章1Q,其由農委會、教育部共同合作。在此之前,團膳食材有掃貨問題引發的食安風險,現今營養午餐每人每餐的補助也在逐步提高。目前,3章1Q已覆蓋到98.25%,希望未來能再持續精進。
農業部農糧署還有許多營養午餐食用在地食材的補助政策,例如:110年補助營養午餐產銷履歷的白米。在美濃的案例中反應:公開招標後,反而無法吃到在地。故目前研議:可透過兩階段的方式招標,食材盡可能以在地為主。
營養師保障學童午餐的營養攝取
針對賴曉芬詢問學校營養師的相關問題,朱姝瑾提到在中央廚房計畫中,也有食材營養採購聯盟。每個校群都有營養師,其職責也包含營養、飲食、食農教育的推動,目前全國營養師已超過法定數目。若獨立開訂菜單的話,希望學校開訂菜單都能透過營養師來開立。還有,在學校午餐食材供應來源的網站上,資訊應公開透明。
在美濃營養午餐的案例中遇到的問題
邱靜慧反應中央廚房在疫情興辦時,面臨採購以及營養師在偏鄉不足的問題,也期待在《食農教育法》中,農業部和教育部的合作可以加強。最後,她同樣呼籲了龍肚國小的案例需向外擴散,其並非只是著眼在中央廚房與自辦廚房的問題,其是教育、生產、生活與在地認同的課題。
食農教育系統化的立體思考
主持人賴曉芬將討論拉回呼應主題「綠色飲食生活圈」,其討論是系統化、橫向、垂直且多方整合的過程。
最後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吳碧霜執行長總結,食農教育有不同層次的思考。食的問題和人們習習相關,食農教育應是問題導向,透過問題開展不同部門資源的連結,開展網絡。系統性解決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公部門政策逐步嫁接與民眾逐步理解。只有深入討論才可以理解不同地區、領域的農業問題。在全球淨零碳排、減碳趨勢下,農業可以發揮其成效。
圖: 田野勤學攤位與龍肚米展示
圖: 美濃愛鄉協進會導覽解說
入選團隊的計畫各具特色,更詳盡的團隊成果分享請點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