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設貯雨槽,處處有甘霖

您在這裡

作者
胡雅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旱澇交替亦愈明顯,人類對淡水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穩定供水來源卻日漸消失。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數據,目前全球每六人當中,就有一位無法取得足夠的安全用水,各地的水荒愈來愈嚴重;而乾旱惡化、地下水枯竭現象,不但威脅水源,也造成飢荒、疾病的衍生。若不積極採取有效行動,可想而知,地球村終將淪陷火海中。
 
台灣地區每人每年自來水費支出佔總消費支出的0.35~0.37%,與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合理標準1~2%相差甚遠。水價便宜,也正是國人用水十分浪費的主要原因。
 
以台北市民為例:每人每天平均的生活用水為350公升,比美國人的200公升高出很多。正因過於便宜的水價造成水公司長年虧損,無法全面將舊管線更新,改善供水品質,反而必須靠政府補貼,由全民買單。比照鄰近的香港住宅用水1度17元;新加坡24元;日本東京65元;名古屋高達130.3元。台灣省平均1度水收費才9元,台北市更廉價到只要7.7元。計價基礎是根據1989年的成本和合理利潤而得。至今二十餘年,卻未隨營運成本、物價波動、水質標準提升而調漲,不僅無法反映真實成本,對政府財政與環境生態也是一大負擔,在推動民眾節水、惜水措施上,亦難收教育之成效。
 
本人二十年前為了健康,開始接觸有機農作物,也見識到當初在台灣可算是首創的篩水灌溉新法——潛在式耕作用水,以穿孔管、淺埋置田畦間取代噴頭式或傳統的旱田灌溉方法,直接把水送到作物根部,不僅省水、省人力、省時間、省有機肥料(酵素),又可以提升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而後台灣在發展精緻觀光農業時,開始引進地中海國家普遍使用的低水灌溉系統,也稱為以色列滴灌農作。可惜這兩套類似的滴灌設備價格昂貴之外,在台灣上有風災的摧殘因素,使用壽命受限,因此難獲農友的青睞。
 
十餘年前,為了推動廚餘做推肥,環保集四方好友在貓空承租一塊廢耕農地,並在文山社大率先開設“自己種,自己吃”實用課程。為有效節約農地用水,我們即就地儲集雨水,替代水源,達到省水、省能、省事、省開銷,一舉數得,何樂不為?想想凡事若能傳承先人的智慧,在生活中的確化解不少問題,水危機即是一例。
 
說真的,老天待台灣不薄,平均年雨量高達2510公釐,是世界平均值的2.5倍,但實際上,每人每年分配到的有效水資源只有1700立方公尺,名列全球第18個缺水國,除先天地理、氣候的條件不利外,更大的主因則是國人對環境、
生態的大肆破壞而後天失調,而農業持續引入需水量大增,致使面臨缺水的窘境。雖在蕞爾小島上興建109座水庫、壩堰;不幸,水庫多因淤積夭折,負荷不足之下,轉取自地下水源。但過度的抽取卻也造成許多地區地層下陷,引發海水倒灌、土壤鹽化和淹水等嚴重問題。
 
前陣子,三颱環島,伺機而襲,令全台居民憂心不已,惟恐藤原效應,引發大量雨水灌台!猶記去年八八風災,全島陷於黃水氾濫中,所幸這次有驚無險,躲過一劫!昔日國人引頸期盼梅雨、颱風過境,可稍舒解旱象;如今颱風入侵,大家只會害怕暴多的雨量,是否又會造成國人的損傷。事實上,台灣早已被聯合國列為氣候變遷下的高危險之島,國人不能不警覺啊!
 
事到如今,勢必尋求新的“開源節流”之法,拓展水資源解水危機。除農業用水量上,可透過灌溉系統有效控制施水量,確實篩水。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的確可大力推展雨水回收利用,讓家戶裝置貯雨槽,利用雨水取代自來水,作為澆灌植栽,清洗物品及如廁用水等。
 
早在十年前台北木柵動物園即利用山區地利之便,築引水道蒐集雨水,流經過濾器去除枝葉泥沙,再流到蓄水槽,即成了「雨撲滿」;同時,也操作使用水回收、再利用,雙管齊下,為市府省下大筆水費。無論我們如何教育民眾省水、節水,或將「省水小撇步」、「節水三十六計」說得再怎麼美好,說穿了也只是道德勸說罷了……若藉由研發簡易貯雨槽設備,提供家庭、社區、學校等機關使用,甚至工廠、企業界不同領域有更大型貯雨設施,相信大家就不會再面臨「限水」之苦,隨處皆有甘霖,不是嗎?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