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食物損失及浪費與氣候變遷有何關係?

若依重量來衡量,被生產出來為提供人類消費的食物中,約莫有三分之一被浪費掉。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近期釋出的數據,食物浪費造成每年排放溫室氣體高達4.4億噸。如果將食物浪費視為一個國家,她將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的排放者,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事實上,食物浪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甚至比每年航空產業的排放高出四倍,可與道路交通的排放量相提並論。閱讀全文

美味之後,年菜不浪費

食物的起點不是家裡的冰箱,而是農田或牧場。但我們多半費神地去研究哪裡可以買到最便宜、最漂亮、最好吃的食物。對於食物如何生產,食物怎樣來到我們餐盤裡,我們總是一無所知。就以過年一定會吃的蘿蔔糕為例好了,冬天的蘿蔔既清甜又爽口,加上是當季作物,價錢便宜、品質又新鮮。可是,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的統計,每年約有45%的根莖類遭到浪費,即是每2根蘿蔔,就有1根在我們還沒有吃或使用的情況下被棄置,是全球食物浪費最多的種類之一。閱讀全文

數學抱桌遊 ~ 2016年上半年週五班、週六班

【 給 大 人 的 親 子 數 學 】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用心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桌上遊戲的附加價值是營造全家快樂氣氛和凝聚力,透過桌上遊戲與小孩互動的過程中,可以很細微的觀察,並了解小孩獨特特質。“遊戲”可以激發學習動機,希望透過遊戲讓孩子在輕鬆的情境中「玩中學」「學中玩」,桌上遊戲不僅可以訓練多元智能發展,增進人際互動,更是提升EQ控制的教育情境,以”親子數學”及”桌上遊戲”來推廣體驗式教育,藉由遊戲提升主動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以彌補直述式教學的不足。閱讀全文

在日本看見綠能的多種可能-訪日見學分享會

331大地震後的福島核災,讓日本對於再生能源有了截然不同的態度,而在這股民氣背後,是由各種公民團體耕耘多年的各種行動、倡議才醞釀而成的社會共識,而此次見學團,也認識到了許多翻轉能源的人、事、物。閱讀全文

氣候改變,我們更應改變——參與COP21後記

2015年,我們受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下稱婦權基金會)邀請,在COP21的「性別日」的週邊會議之〈挑戰刻板印象:女性運用資通訊科技於氣候變遷議題的創新參與〉研討會中,分享基金會近30年來在對抗氣候變遷的各種行動,希望讓國際看見台灣社區婦女的力量。閱讀全文

【縣市節能政策大PK,決心和行動才是能源轉型的基石】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環境新聞中最占版面的莫過於去年底的巴黎的氣候峰會(COP21)了。而COP21產出的巴黎協議之所以讓人振奮,是因為早該出來的國家層級協議終於有了譜,可是,多年的延宕也讓我們看到國際局勢與國內政治,是如何阻礙了氣候行動,也因此,國際上早就注意到可以超脫政治角力、而且能更靈活參與和行動的地方政府。閱讀全文

2015民間版國產大豆座談會:建構大豆生產鏈,邁向新雜糧復興運動

食安風暴頻傳,消費者對食物議題愈來愈在意,非基改議題也逐漸成為媒體與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台灣進口的基改食品以黃豆及玉米為大宗,我們日常食用的黃豆與豆製品95%以上都是進口的基改豆。農糧署於2012起開始推動雜糧復耕計畫,大豆生產面積雖然逐年成長,但對應到現有的消費需求,本土黃豆的自給率仍遠低於1%。如何提升台灣國產大豆的自給率,無疑的將是我們要面對和努力的方向。 有鑑於此,長期關注非基改議題的「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2015年12月3日於中興大學辦理了一場 「新雜糧復興運動:台灣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座談會」 ,邀請農糧署、農改場、不同規模的生產者、豆干與醬油加工業者、...閱讀全文

1/25 想要的能源未來-訪日見學分享會

在台灣,人民發電廠的概念早已進入多年,但如何啟動能源民主機制仍是所知有限,在國家能源轉型推動蝸行牛步之下,我們在2015年末決定前往日本取經,將日本民間發起的新能源運動經驗帶回臺灣,不僅讓我們看到從自身到社區,如何建構友善能源有不一樣的想像。不管是能源教育的推動,還是公民電廠的發展,日本都有許多創新與有效的作法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閱讀全文

用低碳菜單,找回年夜飯的溫度

2015是最熱的冬天,讓我們用低碳的年夜菜,找回年夜飯該有的低溫閱讀全文

食安食農小旅行/志工獨享團

今年我們將帶著志工們,把綠色飲食觀念用共同學習與參與的方式帶入社區/校園中,因此我們規劃了「食安食農小旅行」,將走訪已經展開食農行動的學校與社區,去學習他們推動食農教育與社區菜園的經驗,看看都會中,可以如何從「農」開始,帶動社區/校園,共同識「食」,並建構社區/校園專屬的綠色飲食生活圈。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