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營養與健康新觀點(上)——朝向生態式的營養學

近年來,歐美談及「營養與健康」時出現了一個新的觀點——「批判營養學」(Critical Nutrition)。以下摘譯來自美國柏克萊大學環境科學、政策與經營系講師Kendra Klein(Guthman等人,2014:49-51)對這個議題的一些看法,希望提供大家對食農教育的運動有更多不同的想法。閱讀全文

綠色飲食社區的實踐——飲料店的另一種可能

今年 6 月上旬,基金會透過「綠色新煮意」計劃認識了一位很有意思的年輕夥伴——蔡馨儀。她是一位參與好食機「社區菜市長」 計劃的夥伴,希望推動社區以共同購買的方式支持小農生產。為什麼她要在飲料店裡做社區菜市長呢?閱讀全文

起「灶」:找回我們的自煮能力

如果我們將「煮食」這種生活技能看作和學術知識或工作專業一樣重要的話,如此對自煮飲食不友善的空間環境確實帶來諸多阻礙。我們開始問自己,在這個食物安全議題爆發的年代,做為學生、外食族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得到好的、安全的食物嗎?難道我們不能有一個公共的「自煮空間」嗎?閱讀全文

看見拿菜刀以外的事——餐飲科的綠色飲食教育

為更了解餐飲科的現況,我們特別與已關心綠色飲食多年的馬偕護專餐飲科陳家蓁老師約訪,希望聽聽圈內人說故事。閱讀全文

農業的典範轉移:由慣行到有機

近年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受到全球矚目,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集合了全球 63 位專家在 2013 年提出報告,指出世界糧食問題解決之道乃是由目前的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的「典範」轉移到生態有機農法、小農、與地產地消的在地糧食體系。 什麼是典範轉移?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一詞是孔恩(Thomas Kuhn)於其 1962 年大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創的名詞,用來表彰科學理論的大轉變,後來也廣泛被社會科學領域引用。根據孔恩的說法,一個時代有其多數人接受的科學理論,稱為正規科學,當代人以此正規科學來觀察、解釋現象。隨著科學探討的進展,總會出現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閱讀全文

基改食品全標示終於上路

2015年7月1日起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分階段上路,12月31日將全面施行。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基改玉米、基改黃豆的產品實在太多了,到底哪些產品需要標示?閱讀全文

2014-15主婦的食育立法進度報告

在催生《食農教育基本法》外,將近 2年時間,基金會將立法過程,視為一個社會對話與在地創新的食育運動。閱讀全文

【食農六式】第五式:Steak Lesson

從煎牛排到從牛肉,我們切入自由貿易議題。在選擇這些食物的背後,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如何在有獲取充分資訊的立基點上,有能力去做風險評估?而國家面,若要建構一套管理制度下,又如何有效控管?開放的額度為何?閱讀全文

【食農六式】第四式:包餃同樂會

食農六式除了要教大家「自煮」能力之外,也希望能讓大家認識同樣關心農業與食物議題的夥伴,因此第四堂課安排了戶外參訪,拜訪「好人會館」與「紹興社區」。 「好人會館」曾發起許多幫助農民解決崩盤蔬果的行動,例如在高麗菜盛產時發起水餃運動會,因此在好人會館的參訪行程,就先從動手包水餃開始!上午11點學員陸續集合,我們就在好人會館樓下洗菜、切菜、剝蒜、切蔥...等等,大家很有默契地形成了一條備料的生產線,路過的鄰居也好奇地來探問,對於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切菜包水餃感到非常新奇。材料備齊後,黃榮墩大哥來幫大家調餡料,這一次水餃的主食材是「莧菜」,加入絞肉、豆腐、蔥薑蒜拌勻,就可以開始轉移到室內包水餃,...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