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您在這裡

[合作社]展開農糧自給行動糰!

月底,農糧自給行動糰培訓課程從北、中、南陸續展開,未來這群由社員組成的種子講師將走入站所、社區、校園,把本土農糧的故事與台灣在地好食,推廣給更多人。如果可以為農業做一件事,就從加入農糧自給行動糰開始吧! 20年前,一群主婦從安全的米和葡萄開始了共同購買運動;20年後,合作社要接續的努力是重返廚房、鼓吹農糧自給行動。 「農糧自給行動糰」單純的希望能把社員像飯糰、麵糰般緊緊聚合在一起,從我們最熟悉卻又陌生的稻米、小麥、大豆等本土農糧開始,透過解說故事、本土好食教作推廣示範,串起土地、農友與消費者的聯結。 這一次,行動糰從本土小麥揉合的小麥練習曲出發,從本土小麥的故事談起,...閱讀全文

[合作社]小麥練習曲:下一站桃園

從去年開始,喜願小麥契作團的農友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攜手,招募台灣各地40所學校一同進行「麥田見學」計畫,培訓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栽種台灣小麥、觀察紀錄小麥的生長過程、拜訪農友並了解更多有關小麥的知識。閱讀全文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書介

無意中在網路看到這本書的介紹,立刻就被書名所吸引,「讓日子多一點生命」,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數不清的日子,但是很少會去思考什麼樣的日子是有生命的。書中的主廚利用廚藝,以服務他人的人生,充滿著生命的光輝與對人的尊重。閱讀全文

污染從清潔後開始(課程教案)

油水分離 / 黑箱作業 / 蘇打小姐與檸檬先生閱讀全文

人與土地、未來生活的摸索-喜願社區協立農業營生群組的建構

我們在實踐與反省的過程期許與定義 ---喜願共合國閱讀全文

建構合作平台的柔性改革

越來越多人重視自己吃進去的食物, 也有越來越多人,想要主動製作食物以及瞭解背後的世界 我們也看到 年輕人回鄉,重新學習製作食物, 向長輩學習,也為傳統增加新力量 看見部落的人試圖轉型, 不必離家,也可以有好的出路 在食物中,每個人都感到愉悅與被照顧的感覺 但是慾望的愉悅,不應該建立在虐待與犧牲之上 消費,必須伴隨著資訊閱讀與理解 食物,是每個人的公約數,是柔性改變的媒介 持續的重視食物的力量,鼓勵大家認識食物,以及背後的世界,是我們覺得非常重要的事情。 過去是家裡的主婦扮演了這個重要角色,現在,媽媽也要出去上班的同時,仍必須持續擴展這個話題。 媽媽(照顧)是一種精神,未必是一種角色,...閱讀全文

成人學習與公民社會發展-由社區大學發展策略談起

當主婦聯盟在民國77年發起設立時,我還只是一個苦悶的高中女學生,如今,主婦聯盟基金會已成之四分之一世紀,而我也已邁入應該不惑的四十歲,從大學參與學運至今,也關注社會運動和公民社會逾20年。回首過往,我非常感謝台灣的民主運動、社會運動的前輩們,由於有這些前仆後繼的前輩們打下了台灣的民主根基,並且不時引領與提攜年輕世代,我才能持續走在社會運動這條路上,不論是在環保團體中,或是在社區大學裡,有幸能將青春歲月中所標幟的理念、信念內化於我的生命中。 由於社區大學和主婦聯盟具有一些共通點,因此在此分享一些可以相互交流與分析的觀察: 一、 環保團體與社區大學所進行的民眾教育,皆能培育具有現代公民素養的國民...閱讀全文

環境教育與全民參與

環境問題是環境社會的問題,現代化、工業化的趨勢,讓人的生活越來越自動、方便、物質富裕、更多的影音視聽,人們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因都市化的關係,離鄉背井經常發生,從鄉土中抽離、像失根的蘭花。往往伴隨著環境受到污染,水、能源、礦產日益匱乏,生態系的不整全、物種的流失,近年的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帶來生命安全、維生體系的枯竭、財產受損、動植物免疫力的下降的衝擊。 過去環境教育似乎屬於擔憂環境污染、自然資源不足者的事,或是喜歡自然者的個人興趣;但近年來,環境的衝擊,無一個人、無一國家能倖免,因著資源的缺乏,維持穩定的經濟是越來越難,極端氣候,還必須有風險的意識,因此人人具有環境素養必須且急迫的、...閱讀全文

主婦聯盟與台灣合作經濟的發展-以消費力帶動改變

1987年,行政院環保署成立。這一年,台灣結束三十八年的軍事戒嚴,台灣回歸憲政的第一步。也是這一年,「主婦聯盟」開始以女性義工團的形式參與社會議題,兩年後正式成立為基金會。 在那樣的時代環境下,從這個女性NGO在1992年的一個計畫開始,在不到十年後(2001年)正式成立一個同名的全國性消費合作社(Co-op),如今已成為台灣合作事業中一個新的典範。沒有主婦聯盟基金會的獨特的義工組織文化,就不會有「共同購買中心」到合作社的成立。 主婦聯盟—從環境保護到生活消費 1992年,陳秀慧、陳來紅及李美玲參加了巴西里約的地球高峰會議,翻譯基金會出版《我是生活者》一書,這是由一群日文義工翻譯的,...閱讀全文

從永續經濟談生態女性主義實踐

前言 這篇文章構思期間,常常回想起民國97年7月24日(2008年)那天,到台中主婦聯盟合作社訪談在中台灣深耕的主婦聯盟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麗芬(謝)身影;她那讓人想要依靠的有力臂膀與精神,轉眼間,不覺得她走遠,反而,她的實踐哲學常縈繞耳際,她說:「『 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就是我們這群女人覺得該做,就趕快去把事情做一做,但是說起來很容易,可能也都經過十年的時間! [1] 」如果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社區到整個社會的實踐生命,從倡議、推廣到形成文化的生成過程需要十年之久,而世界範圍內的生態女性主義從1970年今創造何種反思與運動策略?為何生態是永恆的經濟?...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