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邁向淨零新生活論壇】活動報導02
您在這裡
【惜食創意行動與生態圈模式建構_2022-2023年獎勵惜食團隊分享】
上午場的尾聲,邀請到四個惜食團隊分享惜食創意行動與生態圈模式建構的成果。
惜食團隊一:安步良食 誠食料理製作所
主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鄭秀娟董事長
講師:安步良食誠食料理製作所/鄭婷如創辦人
婷如具備餐飲背景,亦同時身為生態廚師、教育工作者,並且也是安步良食 誠食料理製作所的創辦人。2019年開始,婷如與台東偏鄉的一間非營利組織合作進行教育創新的工作,也因為這份偏鄉工作的經驗,讓婷如發現在社會角落沒有被意識到的食物浪費。
問題導向式的教案設計
台灣人非常有愛心,常常會捐贈許多物資到偏鄉地區,不過往往是非計劃性的捐贈與收贈,導致偏鄉地區曾發生一次收到500顆粽子、或是一次收到了大量麵包,卻沒有足夠的冷藏存放空間的情況發生。因此婷如將這樣的情況融入進教案裡,帶領孩子去思考,這些好心的捐贈到了偏鄉之後,是否反而變成負擔?而我們又該如何真正的善用這些好心?
針對上述的情形與思辯,婷如進一步制定行動計劃的方向,首先是青少年惜食課程,目的是辦理課程帶領偏鄉的青少年對「惜食」相關議題做出反思與貢獻。另外則是惜食料理師培課程,主要針對教育現場的老師舉辦惜食料理實作師培課程,提供實際應用的思維與實踐方向。
客製化的課程設計
青少年課程的設計,鄭老師運用在美國所學的蒙特梭利教育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基礎,並且運用青少年發展階段的三階段學習循環,促進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學習,讓學習者參與在對社區有意義的工作中並產生貢獻與自我建構,課程重點則是著重食物進入到餐桌之前的旅程、青少年自製惜食產品回饋當地老人社福、以及大型對外的餐會,分享青少年所學。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料理師的培訓課程設計,則是透過軟性的活動支持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彼此與各自內在的生命,並提供簡單、實際可應用物資與剩食的思維與實踐方向,每堂課皆運用當季食材、捐贈的物資,並且讓剩食入菜,帶入營養、技術、與知識進入到每一堂課程。例如「物資的應用與變化」,是帶領教師們處理中秋節的柚子、改造白吐司等生活化案例,另外「剩食的藝術」,則是剩飯如何變濃湯、盛產的洛神花如何做其他用途等系列課程。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團隊二:無界農耕團隊
主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鄭秀娟董事長
講師:無界農耕團隊/郭明宜專員
接著第二個團隊,由無界農耕的農藝講師明宜老師,與我們分享從冰箱到產地如何吃出惜食味。明宜老師自身相當重視都市農藝、食農教育、永續綠生活等議題,並且偕同一群關心台灣土地、農產、以及作物的夥伴,以共讀實作的學習方式組成了無界農耕這個團體。
惜食計畫的起點
團隊最初會開始發想此計畫,是由於觀察到台灣廚餘浪費情況非常嚴重,在2015年的研究可以發現,台灣的食物浪費量比起許多歐美大國都還要來的多,到2018年台灣的廚餘量是東亞以及東南亞的8.7倍,甚至到2023年,全台浪費的220萬公噸廚餘,相當於5萬座台北101。
在家庭中的浪費,大多源自於買太多、放久過期、以及煮太多吃不完等因素,食材浪費的耗損中,又以蔬果、根莖類的耗損達45%,為耗損前三名。
無界農耕因此開始發展能減少廚餘產生的妙方,例如將中秋節柚子皮做成清潔劑、柚皮茶、柚香調味粉、柚香肥皂,或是加工製成醬料,如紅龍果全果醬、柚皮蜜醬、柚白酸甜辣醬,變成肉類非常好搭配的佐料。
「從餐桌到土地」的惜食行動
過去人們時常耳聞「從產地到餐桌」,明宜老師則從相反的角度來看待惜食議題,「從餐桌到土地」讓人們重新從日常生活中與土地連結,而非斷鏈。
因此,團隊以食物全利用設計了主題概念,從食物里程最末端的餐桌,重新創造食物永續的循環,課程包含全食物利用、家庭育種種植、資源循環再利用,同時建立共學支持社群,讓學員們學會知識及能力後,回歸家庭可以真正地運用在生活中。
A. 全食物利用工作坊:學習當季食材延長保存期限與創意料理,剩食蔬果種子再種植,創造食材生機。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B. 家庭育種種植工作坊:以家裡的陽台為場域,先做環境評估與種植空間設計,再介紹如何善用廚餘做小型毛細植床來養土種植,並運用廚餘旯輕鬆育苗保種。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C. 資源循環再利用工作坊:帶領大家打造黃金香蕉生態園,以及可移式的毛細植床,並教大家如何做大型推肥箱與資材儲存箱。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團隊三:彰化縣鹿東國小
主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鄭秀娟董事長
講師:彰化縣鹿東國小/施沛君營養師
第三個團隊,邀請到彰化縣鹿東國小的沛君營養師。沛君營養師先以一段新聞來作為開頭,從兒少營養午餐調查中可以發現,有八成學生營養午餐曾吃不飽,同時卻僅有三成菜色被吃完,甚至蔬菜的廚餘量約為65%、主食麵飯類廚餘量約為56%,皆超過一半的量成為廚餘,此現象是由於現代的孩子不吃蔬菜,只吃肉配飯。
因此,沛君營養師與團隊在惜食行動的推動部分,從主要三個面向來切入,首先是班級導師,導師是最重要也最直接影響孩子的一個角色,另外也包含鼓勵孩子要吃也要動,但是以鼓勵不強迫的方式,最後則是整個校園氛圍的營造,讓大家對食物、惜食這件事情產生更多的重視。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推動面向1:教師增能
在老師的部分,團隊希望促進教師增能與理念溝通,成立「鹿東好食好好食」教師行動社群,並且請到明日餐桌的講師來學校進行零廢棄果釀實作教師研習,以及舉辦「零廢棄大廚」共讀。低中高年級的惜食教案,也分別規劃了蔬果蓋印畫、果皮清潔劑DIY 、蔬菜乾水餃DIY等課程,讓孩子與食物拉近距離。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推動面向2:鼓勵孩子
除了課程之外,鹿東國小也推動班級的惜食行動,每個班級導師與孩子們討論後自訂各班惜食目標,鼓勵全體孩子們自發性的為了惜食做出努力。另外也有校園菜圃認養、午餐格外品--香蕉品嘗、生產者的第一類接觸--來自田裡的漫威英雄等其他行動,讓孩子們透過真實接觸來認識並了解食物、土地、與惜食議題之間的關聯。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推動面向3:營造氣氛
最後,是惜食(感恩)氛圍營造的部分,例如像是藝文競賽--午餐復刻計畫,讓孩子們回去訪問家人,有什麼做飯的撇步是與惜食相關的,並且在家與家人一起烹煮一遍,做成紀錄後再回學校進行競賽與成果的展出,並且每個月優勝的作品,會有4~5天真的煮成營養午餐的菜色,讓孩子們享用,在廣播時間讓作品得獎的孩子來介紹他們家的惜食料理。另外還有廚媽的感恩活動,讓孩子拉近與廚工媽媽之間的距離,理解到廚媽備餐的辛苦及不容易,進而更願意珍惜食物、將午餐吃光光。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惜食團隊四:沃野生活資源整合工作室
主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鄭秀娟董事長
講師:沃野生活資源整合工作室/余亭儀創辦人
第四個團隊,邀請到沃野生活資源整合工作室的創辦人亭儀老師,來分享他們如何營造林口惜食生態圈。亭儀老師本身就讀社工相關科系,長年投入社區工作中。
過去的社區營造談論的是人文地產景,亭儀老師則從社區生活出發,從食衣住行育樂的角度思考與嘗試。特別針對「食」的部分,亭儀老師希望能結合食農、惜食的概念,在林口進行相關的嘗試。
整合地方網絡
首先,沃野生活資源整合工作室透過網絡關係聯繫林口在地NGO,與芥菜種會、勵馨基金會進行訪問,最後在4月辦理兩場活動,分別為親子家庭食育活動以及林口農場參訪半日行,並且在5月辦理林口惜食生態網絡進行式-小型討論會。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A. 芥菜種會:共熬一鍋愛的煲湯--親子家庭食育活動:透過家庭迷你菜園蔬果植物蓋章、石頭湯繪本說故事,以及最後火鍋共食的活動,來完成這堂課程。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B. 勵馨基金會:星際之旅--林口農場參訪半日行:透過紅土森林小宇宙,談我們與土地的關係,讓參與者更了解環境、方法與蔬果植物生態。以及透過安星一畝田,邀請不同社群認識、交流。
圖: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更多【2023年邁向淨零新生活論壇】活動報導,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