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為何反對基改作物?-談基改作物與無基改農區(上)

科學家和企業家說,基改作物是增加產量、抗病蟲害、抗除草劑、解決糧荒的良藥;然而,過去自然界中從未出現這樣跨越物種藩籬的新作物,如今大肆種 植,對生態、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究竟多嚴重,誰也不能打包票。單一基因,不僅威脅生物多樣性,更讓原本維繫遺傳資源多樣性的傳統農民受到專利權的威脅。 「無基改農區」的設立,便是要把關食品安全、生態、農民智慧與權利,推動台灣農業的永續性。 今年的十一月底,銀川永續農場、主婦聯 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綠色陣線協會共同宣誓銀川米的產區為台灣第一個「無基改農區」。這也代表了我們的農業在生態上的角色又前 進一步;除了有機的耕作過程外,...閱讀全文

IFOAM基因改造的立場-基改工程與基改生物

基因改造生物體已經成為大眾關切的議題,包括農作物以及整個環境生態都會受到基因改造的重大影響。基因工程被宣稱為人類在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發展,因為這樣的知識,科學家可以讓自己的「能力」跟自然界億萬年才得到的結果是一樣有影響力。然而,基因改造工程所製造出來的新物種,直接或間接衍生出種種對人類飲食安全及社會制度的影響,我們必須對這項知識抱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基改工程可能會有哪些問題呢?目前至少可從環境與食品安全面、經濟公平面、及社會永續面這三個角度來看。 首先,就環境與食品安全方面而言:基因改造後的生物或者食品,會污染原有非基因改造的生物基因庫。除了在人體的代謝上可能因異物種基因,...閱讀全文

台灣首座無基改農區-銀川米無基改農區宣告記者會

2008年11月28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花蓮富里,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色陣線協會及銀川永續農場四個單位,分別代表環境保護、消費者與農友團體,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無基改農區」。 據調查,台灣過去並沒有任何作物區正式宣告為無基改農區,而基改稻米雖然尚未被大量種植,但卻曾經發生基改稻米外流的污染事件。稻米是台灣人的主食,且又是台灣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為了預警與防範,本會決定從稻米產區開始展開遊說工作。 銀川米是台灣最大的有機米產區,佔地197公頃,原本就是有機栽培,也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農友之一。我們認為種植「有機」之外,...閱讀全文

我的NPO體驗之旅<主婦聯盟X古川町>

在非營利組織實習的意義是什麼? 當我開始回想過去這一年的NPO參與過程,這個問題便不時的浮現在我腦海。 從國中開始,我就特別關心環境議題,如何能將環保意識深植人心,也許可以透過響亮的口號或一連串的新聞報導,但對我而言,透過教育,由生活小細節著手,才能真正地讓環保意識在生活中扎根。 當政大第三部門中心提供機會至國內非營利組織服務機會時,我便選擇了國內在推廣生活環保及環境教育頗負盛名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期學習環境教育推廣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 在主婦聯盟實習的過程中,從一開始的摸不著頭緒,到後來的漸入佳境,感謝大家都把我當成基金會的一份子,讓我有機會深入觀察NPO的運作模式,...閱讀全文

棕櫚樹趕走紅毛猩猩

紅毛猩猩的生活空間,因棕櫚樹園的不斷擴張,已被嚴重壓縮。全球暖化,替代能源受到高度重視,棕櫚油便是其中之一。 於是,東南亞的雨林被濫墾濫伐,改種棕櫚樹,紅毛猩猩瀕臨絕種的危機更加嚴重!其實,害死紅毛猩猩的兇手是人類,人類不但抓牠們當寵物,而且從食品、化妝品到汽車,都會用到棕櫚油:閱讀全文

介紹《地球憲章》

地球憲章的教育潛力從它的開端就十分明顯,它傳達了地球問題的嚴重性與急迫性,將這些原則置於永續性的所有向度,並且以一種鼓舞的呼召,激勵我們去採取行動。 這份文件起草過程的廣泛參與性,確保了它是兼容並蓄且尊重多元性,可以促進廣泛共有的價值;肯定生命,並且與世界上大多數文化一致的價值。閱讀全文

園藝治療點點滴滴

九十五年十月決定當全職園藝治療師以來,到處演講,不放棄每個可以實踐園藝治療的案子,從安養院老人、失智老人、視障者,到小學學童、中學青少年等。看著這些人的反應,宛如久封的鐵蓋裡,儲存了各式各樣的種子。當鐵蓋一掀開,陽光、空氣、水進來了,蓄勢待發的種子紛紛發芽,而其中竄得最快的,就是「老人」,這也証明了: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了。閱讀全文

再見,愛瑪奶奶

85歲的愛瑪奶奶開始著手寫家族史。她是在大草原中的農場長大的。結婚以後生了五個女兒,一直到65歲為止,她都在為她的家庭辛勤工作。如今,在家人當中,懂得大草原生活的,就只剩下奶奶一個人了。「如果我不寫下來,大家就會忘了這段歷史。」她說。閱讀全文

生與死

我們都歡喜看待生,而恐懼面對死。之所以恐懼,是因為害怕無常,死亡更是無常中最大的無常。閱讀全文

下鄉都市人的環保省思

長年在都市生活,對於都市取用了絕大多數的社會及自然資源而感到不妥的我,對於鄉村,曾有過度美好的想像,總以為,開發較少的地方,必然擁有都市早已失落的美好事物,也還有機會在它們消失殆盡前,保留下來… 近幾年,透過參與海外國際志工服務的機緣,在不同國度,造訪一些非觀光地區,再與觀光地區兩相對照之下,我有了另一層體會。 泰國城鄉經驗 初訪泰國,當駐留於曼谷或清邁,這類人口眾多且國際人士出入頻繁的都會時,基本印象,覺得這是個乾淨的國家,街旁未必設有公共垃圾箱,卻沒看到甚麼垃圾。雖不清楚官方是否祭出罰則,但肯定在這兒出入的人們要不沒有隨手丟棄的習慣,要不就是清潔人員手腳特別快,沒讓垃圾停留太久。 去年一...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