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您在這裡

走出舒適圈 綠繪本志工讓改變從自己開始

究竟綠繪本小組有什麼魅力讓人願意走出舒適圈,展開綠繪本新里程?閱讀全文

雜糧復耕之出路——國產非基改飼料

國際大宗雜糧幾乎都是基改品系,不管是作為食用或是動物飼料,都有潛在食安風險。然而,國產雜糧因採用國內選育之優良品種,適地適種適時採收,具有品質優良、新鮮等特質,相對於進口雜糧因長期貯存及遠途運送可能產生質變風險,在安全上國產雜糧更具優勢。閱讀全文

食物不浪費,從了解源頭開始

大家對廚餘分類應不太陌生,但你知道究竟有什麼東西丟進廚餘桶嗎?食物浪費只有發生在廚餘桶嗎?閱讀全文

空品指標,單看AQI足夠嗎?

點開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網頁,台灣地圖上有著不同顏色與形狀的圖形,但這個顏色是如何決定的?閱讀全文

再生能源與糧食安全的兩難

非核減碳穩定供電的目標急迫,但糧食危機也有可能發生,也許我們有一天必須面對土地用作發電或生產糧食的艱難選擇。閱讀全文

大學生自煮在南方

青年人是我們社會的希望,如何協助與支持即將進入社會的學子們掌握自身飲食生活品質,重拾食物自主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此,主婦聯盟基金會今年以「青年自煮」行動來回應這個問題。閱讀全文

減塑也減速——馬鳴國小減塑園遊會

從7月起,台中分會便開始陪伴馬鳴國小的老師設計基礎研習課程,從認識到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及活動中實踐減塑。討論後我們發現,園遊會食物的販賣常是龐大垃圾生產的源頭。閱讀全文

能源轉型的下一步:一起學習、一起向前

今年10月15日本會與新北市政府合辦「公民一齊轉:能源轉型,不能沒有『民』」國際論壇活動,邀請2015年在荷蘭烏特勒支市舉辦能源對話的幕後功臣——艾瑞克‧史邦斯(Eric Spaans)來台分享如何讓市民共同討論一個城市的能源轉型計畫。閱讀全文

空污及能源議題治理參與的性別不平等

性別盲可能將使我們分析失誤,例如,在原有的氣候足跡或碳足跡研究中,是否已經有足夠的兩性觀點?兩性的氣候足跡是否相同?雖然性別差異並不必然一定(本質的)存在於所有的環境因素。但是,在不同性別的科技使用者身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閱讀全文

廢棄傘的春天

雨傘,幾乎成為了日常的消耗品。生活者工作坊負責人翁美川,觀察到雨傘汰換速度相當快,好奇壞掉的傘最後如何處置。詢問清潔隊員後得知,雨傘僅金屬傘骨可以回收,用來遮風避雨的傘布,只能作為垃圾丟棄,因此約在十年前,她便開始構思讓廢棄雨傘再生的計劃。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