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您在這裡

未來的糧食安全~紀錄片<自由的種子>導讀

蓋亞基金會與非洲生物多樣性組織聯合出版記錄片《自由的種子》,導演訪談印度Vandana Shiva博士、加拿大PercySchmeiser等農業運動人士以及非洲農民,敘述原本豐富的全球農業資材──多樣化種源,如何被大財團以行銷或非法掠奪的方式,成為掌控世界糧食的手段。而這巨大轉變要從農業發展的歷程談起。閱讀全文

[台中分會]夏日魔法學校~綠繪本夏令營紀實

當初開辦夏令營是因綠繪本列車活動只有短短一小時,於是我們決定用三天營隊,以每天一個主題,分別是:水、森林、綠食育,希望帶給孩子滿滿的收穫。閱讀全文

[台中分會]綠背包~公益旅行的夢想

近幾年,自助旅行已蔚為風潮,主婦聯盟台中分會以「旅程」為題開辦講座,邀請資深NGO獨立工作者暨主婦聯盟基金會張瓊齡董事,於九月四日至九月六日分享「女性旅程 為自己出走」系列,引領民眾認識「公益旅行」、「國際志工」、「社會企業」等概念,探索旅行的意義,思考每個人生命中欲達成、實踐的目標。也和民眾對話,交流女性在各種層面的定位,延伸女人可以發揮力量的領域,來量身打造專屬於 自己的自助旅行。 有覺知的壯遊 共舉辦四場的系列講座,首兩場在維他露基金會館展開,分別為「為自己的生命完整出走」、「帶媽媽去旅行的N種境界」,後兩場為「綠背包客的公益實踐」、「《從ME到WE的旅程》導讀會」。...閱讀全文

[合作社]生活者工作坊~培育奇夢子社區關懷基地

二十年前「生活者工作坊」的靈魂人物──翁美川與妹妹秀綾一起參與了共同購買運動的草創。因著對弱勢的關懷,美川姐主導的工作坊也是輔導奇夢子(精神障礙朋友)及提供婦女二度就業的場所,在共同購買屆滿二十週年的同時,讓我們一起回顧生活者工作坊的成長軌跡。 1992年5月《我是生活者》一書出版,生活者工作坊的靈魂人物-翁美川因受到書中內容感動,遂組班加入共同購買,大家分工找東西配給班員,也找到一兩位農友合作,當時農友種出什麼,大家就吃什麼。 工作坊的成長軌跡 為解決農產品過剩及瑕疵品賣相不好問題,遂於1997年成立「媽媽生產班」,在林碧霞博士的指導下,生產果醬、手工饅頭、豆干等加工品供會員購買。...閱讀全文

未來的糧食安全~紀錄片<自由的種子>導讀(手冊版)

在眾多的食物選擇之中,你可曾嘗過一口「自由的種子」?  蓋亞基金會與非洲生物多樣性組織聯合出版記錄片《自由的種子》,導演訪談印度Vandana Shiva博士、加拿大PercySchmeiser等農業運動人士以及非洲農民,敘述原本豐富的全球農業資材──多樣化種源,如何被大財團以行銷或非法掠奪的方式,成為掌控世界糧食的手段。而這巨大轉變要從農業發展的歷程談起。 過去──多樣的生命 過去因地理環境的區隔,每個地區都有特有的作物,並且和當地人的生命與文化有著密切關係。這些在地物種能適應特殊的環境條件,因此發展出多樣的生命。 農夫的責任是與種子一起工作,生產出足以供養生命的養分,並將收穫後的種子交換...閱讀全文

【食在好玩】專欄─果凍的秘密(2012.9)

香味撲鼻顏色鮮豔的果凍,是小朋友最愛吃的零食之一,但是大家吃下的草莓、蘋果及檸檬果凍,是不是用新鮮水果做的?那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七月的「涼夏飲料秘密大公開」專欄中,我們已經學會了閱讀食品標示。這次,我們就來看看附圖的「草莓果凍」,上面的成份寫著 水、砂糖、果糖、海藻抽取物、果汁香精、檸檬酸、食用色素紅色40號 ;裡面有草莓汁嗎? 其實,果凍的草莓香味就是來自「果汁香精」,粉紅色就是食用色素紅色40號調出來的,所以果凍看起來帶有草莓顏色。香精和色素的結合,會激起小朋友的購買慾,但是吃了它們卻一點好處都沒有。 市售果凍裝在小塑膠盒裡,不但要擔心塑化劑的殘留,吃完就丟的塑膠垃圾,...閱讀全文

「撿」單藝術——那些帶得走的美

三個大學生,一個登山包,三支鐵夾子,兩個垃圾桶(洗衣籃),和三份「想讓家園更好」的堅定信念。由鄭洵(政治大學教育系三年級)、薛芮哲(政治大學企管系二年級)、蔡佩珊(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四年級)發起的撿垃圾淨島壯遊。閱讀全文

蘭嶼輻射破表 馬總統不願面對的真相

天秤颱風過後,日本學者以輻射偵檢儀在蘭嶼各地進行測量,發現東清、蘭嶼垃圾場一帶部分地點的輻射劑量超過三十微西弗,為蘭嶼環境背景值的一千倍以上。日本學者直呼:這種輻射劑量已經超過福島核災的警戒區! 蘭嶼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閱讀全文

[數值更正]人之島:核廢料何去何從?

走一趟蘭嶼,看的是「低階核廢料」,我卻想到「高階核廢料」。這些用過的「高階燃料棒」,現在還沒開始處理,只是貯存在核一、核二、核三場裡,「低階」都沒人想要,「高階」更別想要有地方願意接收,所以新北市和屏東縣很可能就是未來的貯存地點!現在官方不願明說,但確實是沒有地方要收留,只好走一步算一步,看誰接到最後一棒,再來頭痛。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