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生活在城市,小時候的食育課

我是大家口中的七年級後段班,出生於台北,也成長於此。對於做農夫、做田是完全陌生,甚至曾對此有過一些抱怨。後來回想起來,我擁有的其實很多。那些發生在生活中的微小片段,可能是在被叫去幫忙「絲」註 1四季豆、在假日早晨一起上市場挑菜和選菜、夏季盛產而連續出現在餐桌上的竹筍料理,或是媽媽分享著她的味覺經驗及童年回憶中。經年累月後,成了在我身上帶不走、一生受用的生活常識。直到出社會工作之後,才發現那就是當時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所給我的飲食教育。閱讀全文

食農教育Just Do It——食農教育培訓營扎記

4月底時,約 30 位學員參與了我們舉辦的「食農教育培訓營」活動。原本以為只有老師才會來參加,結果來的學員竟然包括 20 歲的大學生到已有許多實務經驗的環境教育志工講師、社大老師。面對頻傳的食安風暴,大眾也越來越關注飲食問題,這些學員們除希望知道要如何吃對食物,更期待透過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裡推動食農教育,重建人與食物最根本的關係。於是他們跨越了時間的長河及職業背景,一同參與了這場培訓活動,用行動打破了一般人認為只有學校才能做食農教育的狹隘想像。閱讀全文

為小資族打造的一場「自煮」實驗

在現代都會的生活型態裡,外食比例高,相對味道、食材來源,大家更著重的是便利與效率。好不容易終於坐下來了,也可能是對著3C產品吃飯,鮮少和家人或朋友互動。在緊湊的生活中,「吃飯」真的變成是「吃」「飯」,剩下填飽肚子一種功能而已。「孤食」,彷彿變成現代都市人的命運。閱讀全文

我們需要的「食代力量」

台灣教育長期忽略「食育」,結果畢了業的成人充滿「各種不會」:煮食不會、禮儀不正,連吃東西也不對。為鼓勵更多大學生共煮共食,南部辦公室在今年 5月至 6 月期間,特別舉辦「食代力量」活動。在學的大學生只須將照片、心得上傳至指定臉書社團,按讚數最多者即可獲贈禮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得到 3 位熱心小農——心福田、千羽的田和屏東新園真心園的贊助,提供了剛收成且使用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八寶米、白米、糙米,以鼓勵學生們多多下廚。閱讀全文

食來育轉,綠繪本讓改變看得見

這些年來,結合繪本、綠食育、體驗活動的綠繪本叫好又叫座,然而,我們進一步反思:一次性活動的四處灑種固然重要也值得做下去,但可不可能建立一個正向的網絡,較長期的來支持孩子對食物的覺知與行動?而建立的過程,能否形成一個有效的操作模組,做為未來或其他組織推廣綠食育的參照?閱讀全文

讓學校成為一個食育基地

從 3 月起,主婦聯盟基金會與文山社大的志工、實習生便在每個星期一的晨光時間與「小玩伴」一同進班、參與本學期班級食農課程的實作與活動。熱情付出的志工們讓「小玩伴」很感動,除了課程中的協助,我們在上課前也會集聚一堂討論,依照每堂課的狀況與反應來調整課程安排,學校的合作導師也主動分享孩子的轉變,讓沒有跟孩子朝夕相處的我們能夠瞭解對孩子生活行為的影響。閱讀全文

美好共生,從綠食育開始

神隱「主婦」的食安旅程 最近常想到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裡的幾個畫面:貪吃的父母變成豬頭、少女千尋要踏入神界還是停留在現實的荒蕪、失去全名的她一次又一次的選擇……。 回過神來揣想,黑心食品鬧得沸沸揚揚時,一向關心飲食議題的主婦們一心只想趕快跳進去發聲。但食品安全這個「靈異神界」中,究竟有多少道行很高、是鬼是神的人呢?被社會期待為消費者代言人,我們常常遇上不確定且不熟悉的事,像是修改《食安法》,還有「食品雲」這種高科技,實在很像千尋踏進湯屋一樣,都得要去試試看才知道。當然,闖進這個不為人所知的大觀園,不免會遇上長年汙垢特別厚的組織,還得用力幫全民洗刷刷看清其真面目呢! 註 1...閱讀全文

朝向校園午餐零基改之路

現時,幾乎每所高雄市的學校都施行「校園午餐非基改」政策。特別是從今年6月開始,凡是透過學校員生消費合作社採購系統,只提供非基改食材可供下單,除了少數幾所學校仍需克服採購量、經費等問題,目前推動進度將近百分之百!閱讀全文

費力遊說,終於換取蔬食日非基改原則

我們發現台中市政府將提高 5 元的食材品質提升方向,完全倚賴在「國產非基改大豆推廣種植計畫」上。而且,食材品質提升對象先鎖定僅佔四成多的「自辦午餐」與「他校供餐」學校。其餘將近五成多的外訂團膳與公辦民營註 1、多半需自行上網採購的學校,大半仍不知道方向何在?是否可以納入採購原則?(許多學校畏懼獨力承擔公告文字要求非基改食材或有機菜,落入綁標景況或是沒有廠商投標)閱讀全文

翻轉校園午餐政策行動

校園午餐不只是孩子怎麼吃的問題。不管是午餐弊案或是免費午餐,大人往往將它當做是一門生意,一種討好選民的政策,拿來補貼學校預算不足的回扣來源,或是用「最低標」低價採購方式草率處理。在這些利益的競奪與考量中,大大小小孩子吃的好不好、營養夠不夠均衡、食材安不安全,就變成次要的事情了。許多人跟我們反應,眼前社會對待孩子健康成長的這種作為,實在是文明國家的恥辱!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