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主婦聯盟【惜食座談會4_食品法規與惜食】活動報導1
您在這裡
主婦聯盟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及食安倡議後的反思,在2015年投入食物浪費議題的研究,2017年以後推動一系列惜食活動,帶領民眾關心惜食議題。
2023/9/21主婦聯盟接續邀請到兩位食品法規相關的惜食實務推動者,一同舉辦2023年第四場的惜食座談會,從日常生活切入,進一步分享近年來的惜食行動議題,同時也為今年10月的惜食大型論壇積聚影響力,持續擴散惜食的理念。
第一位講者:【周志輝--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教授】
首先,第一位講者我們邀請到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周志輝教授,其研究的專長領域為保健食品研發、糧食保障、食品法規、膳食纖維。
近年來周教授關注於食物浪費的議題,本次座談邀請周教授從學者的角度,分享各國食品「有效日期」標示的規定,以及食品標示跟食物安全的關聯,並且帶領大家識別和解讀食品標籤,確保飲食健康和安全,並做出更健康更永續環境的選擇。
食品安全的重點
周志輝教授首先與我們分享WHO對於食品安全的定義,包含了食源性疾病、維持生命及促進健康的關鍵要素、以及被有害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蟲或是化學物質汙染的食物(可導致超過200種的疾病,從腹瀉到癌症皆有可能),並且根據WHO的資料,每年真的發生因為食物而導致中毒和死亡的案例,幾乎都源自有害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蟲或是化學物質汙染的食物。
食源性疾病的風險
周教授告訴我們,腹瀉是最常見的食源性疾病,每年導致超過5.5億人生病、超過23萬人死亡,且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6億人(大約每10人就有1人),因攝取到被汙染的食物(食物中毒)而生病,而其中每年又有超過40萬人會因此喪命。而食品中毒又分為非常多種類,包含了細菌性、化學性、天然毒素、類過敏型、以及病毒性。細菌性是我們最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例如常見的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都屬於細菌性食品中毒。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聽見的黃麴毒素,則屬於天然毒素的一種,但是只要經過適當的烹煮,對於飲食造成的問題並不大。
圖片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營養標籤的起源與發展
周教授接著介紹營養標籤的起源,最初是由美國在1970年建立營養標籤的制度,並且在1985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為營養標示訂定了指南,最後諸多國家以此指南作為參考,陸續發展自己的標示制度。而台灣設立營養標籤的原因,是為了因應民眾對營養知識的提升,以及對健康的逐漸重視,在1998年開始推動了營養標籤制度,要求預包裝食品須標示熱量及六大營養素含量,並且在2015年正式施行「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內容包括增加糖含量為強制標示項目。
各國營養標籤的差異
周教授接著和我們分享其他國家營養標籤的樣態,例如歐洲諸多國家的營養標示是使用「醒目標示系統」,意指在外包裝印上簡化的數字資訊或圖形符號,強調部分營養標示成分含量或特性,將複雜的標籤轉化為一目瞭然的圖示。
圖片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營養標籤與食物浪費之關聯
浪費食物的原因有非常多複雜的背後因素,其中一項就是營養標籤中「有效期限」的部分,周教授告訴我們,只要超過有效期限的食品,依照規定就應該下架丟棄,但是許多食品其實是還可食用的,卻因為制度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費。真正影響食物品質和保存期限的,其實是溫度、水活性、微生物、光線、空氣、與時間。
食品包裝之期限標籤的定義
周教授和我們分享,其實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期限標示,其含義都不同,最常見的是「有效日期」、「保存期限」及「賞味期限」。
- 有效日期(expiry date):在特定儲存條件下,市售包裝食品可保持產品價值的最終期限,應為時間點,與「此日期前食用(use by)」相似。但此期限標示是「品質指標」,並非安全指標,非食物中毒或病源汙染的警告標誌。
- 保存期限(shelf life):在特定儲存條件下,市售包裝食品可保持產品價值的期間,其為時間範圍。
- 賞味期限(best before):在此日期之前,食品仍可保有良好美味的品質,超過該期限,也能食用。
這些期限所代表的時間流程圖,以下圖呈現:
圖片取自講師當日簡報
最後,周教授提醒我們,按照目前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定,市售包裝食品及食品原料的容器或外包裝,要明確標出產品的「有效日期」,產品只要過了有效日期就不能販售。但有效日期並非食物中毒或病源汙染的警告標誌,很多時候只是用來判斷某種產品的「新鮮度」,未必一定與安全有所關聯!
更多活動報導請點選:
2023年主婦聯盟【惜食座談會3_校園午餐的惜食】活動報導1
2023年主婦聯盟【惜食座談會3_校園午餐的惜食】活動報導2
2023年主婦聯盟【惜食座談會3_校園午餐的惜食】活動報導3
2023年主婦聯盟【惜食座談會4_食品法規與惜食】活動報導1